据记者调查,名牌大学给下属的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每年学费大都不少于1万元,一所万人规模的民校,每年上交的“贴牌费”超过2000万元。(7月15日《长江日报》)
独立学院是上世纪末高校扩招而资源短缺的产物。民资与名校联合办学,原本是特定时期高校办学体制的一种探索。但由于急功近利的教育产业化,这种联合办学误入歧途,沦为一个逐利之所。
很显然,名校处于这条利益链的最上游。民资进军高等教育市场,缓解了名校的压力:一方面,名校仅靠“出租”无形资产,坐享其成,便可获得天价“贴牌费”;另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而且还可通过办独立学院,变相地使之前并入的中专、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正因有如此多的“好处”,一些原本不具资质的地方公办院校,也纷纷办起独立学院,抢食这块大蛋糕。
此外,对于很多低分考生而言,读“三本”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拿“一本”名校的学位证书,无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然而,这种联合办学方式是畸形的,实质上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独立学院借助名校的牌子来提高自身的办学效益,这对于那些没有“红帽子”的民校来说,是一种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当前这种联合办学方式已经衍生出经济纠纷、教学质量、文凭纠纷以及教师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教育部才要求从明年起独立学院都将给毕业生自授学位。给独立学院“断奶”,既是教育回归正轨之举,对于独立学院也是一种机遇。从长远来看,只有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赢得学生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同,才是民办高校良性发展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