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状元集体投港大,内地高校当思量

--------------------------------------------------------------------------------
点击次数:2304  发布时间:2011-7-9 9:00:47

     香港高校北上“抢人”,如同鲇鱼入水,使本来就硝烟四起的生源大战更趋激烈,而内地高校的应对手段却受到诸多限制。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录取日前结束,香港大学今年在内地共录取学生291人,包括北京三名文科状元在内的17个省、市级高考状元,光省级状元就比去年多出近一倍。北京理科状元梁思齐在三所港校和北大之间,最终选择去香港科技大学就读,并获得56万港币全额奖学金。至此,北京四个高考状元全部被港校录取。

  2005年,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陈秀野放弃清华大学,到香港科技大学求学,曾引起公众的好奇和舆论的关注。如今,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已成惯例,由原本的“补充方式”变成和北大、清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而北京的四名高考状元全部投身香港高校,再次带动一片惊诧的目光。香港高校何能短短几年内就在内地考生中形成如此吸引力,成为诸多高分考生的首选?主要的原因大约有两个:一是高额奖学金带来的经济实惠,二是香港高校的国际化背景,可能使其学生更早地置身于国际化的学术氛围,以利于未来的求学深造之路。

  为了争取更多优质生源,香港高校为内地赴港学生提供了优厚的待遇,让一些考生难以拒绝。50万港元左右的奖学金如同“见面礼”,只要同意赴港就读就算到手了。香港高校的学科设置、授课方式都比较国际化,海外交流的机会也多,毕业之后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学生既可以在香港和内地寻求发展,也较容易融入西方国家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国际视野,可进可退,这对一些志在四方的优秀学生形成了很大吸引力。

  就学术氛围而言,香港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香港的高校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办学,教授治校,学术自治,信息流通自由,教学方式灵活,跟内地高校相对刻板的管理和教学方式大为不同。在内地教育环境中浸淫多年的内地考生,对于香港高校自由的学术空气和开放的成长环境会不自觉地心生羡慕,一旦有机会置身其中,也很难抵御尝鲜的诱惑。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及生源数量减少的双向驱动,内地高校对优秀生源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香港高校北上“抢人”,如同鲇鱼入水,使本来就硝烟四起的生源大战更趋激烈,而内地高校的应对手段却受到诸多限制。首先,内地高校既有建设一流大学的自身志向,同时又必须承担维护教育公平的社会责任,很难利用高额奖学金等手段,与香港高校公开进行“赤裸裸”的生源大战。试想,如果内地某高校公开向某位“状元”许诺50万元奖学金,只会被视为嫌贫爱富的丑闻,却绝不可能像香港高校那样被视为不拘一格揽人才的美谈。身份不同、责任不同,手段必不相同。其次,内地高校的制度僵化,既有高校内部管理落后的原因,同时亦不乏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制约,高校无法完全自主改变包括招生方式在内的管理现状。就此而言,内地高校恐怕也不无委屈。

  但无论如何,香港高校的“鲇鱼效应”,还是可以促进内地高校反思其教育制度的弊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内地高校仍然是其首选,但除了外部约束之外,目前内地高校普遍存在的官本位,行政化,学术视野狭窄,教授们不安心于教学和科研,忙着争项目和跑场赚钱,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的现状,不仅可能把少数尖子推向了香港乃至世界名校的怀抱,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更是极大的不公甚至戕害。无论基于争取优秀生源的需要,还是基于对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命运负责的责任,内地高校都必须正视自身问题,寻求改进之道。
 


—— 信息源自:北京青年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