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炒作高考状元热不禁 教育公平改革难行

--------------------------------------------------------------------------------
点击次数:2882  发布时间:2011-6-30 10:10:45

     禁止公布高考成绩和排名,就能阻止炒作状元热吗?有人认为这样做,倒是让考生们填写志愿时风险更大。而炒作状元热背后的利益链已经超出了高考本身,不进行外部改革,很难解开缠绕教育前途的乱麻……

    教育部连发禁令 “炒作状元热”难禁

     2011年湖北省和武汉市的文理科状元、北京文理科状元……火了,再次说明了教育部的禁止“炒作状元热”并不能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得到解决。

    炒作状元热确实起到了对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负面效果,但是应试教育的根本还是唯分数论的录取方式。

    而通过禁止公开高考成绩和排名,从而增加学校、媒体和高校招生者的炒作难度,并不现实。当地方将高考状元或者高分者多少作为政绩的时候,当这个指标影响到教育资源分配的时候,教育部尚未改变高考唯分数论的情况下,浇灭炒作状元热则不太可能。

    先有应试教育和高考录取“唯分数论”,后有人们对高考成绩和高考状元的强烈关注,后者是前者之果,而非前者之因。将应试教育归咎于高考成绩公开,归咎于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报道,这是一种因果倒置,甚至是一种掩耳盗铃。教育部年年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但一直禁不住,其根本原因正在这里。

    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在教育资源分配、高校实力差异的客观条件下,考生希望选择最好的高校,而高校选择那些最优秀的考生,这都是自然的倾向,试图捂住盖子,打乱这种配置趋势,实际上并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考生“蒙在鼓中” 填志愿难选

     如果捂住高考成绩,禁止排名,那么每个考生只能知道自己的成绩。然而目前的录取往往都是各个高校按省区分配名额,考生填报志愿不仅要根据自己的成绩,更要依赖他或她的排名情况,否则掉档的风险加大,对考生的选择权和知情权都是戕害。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说,填报志愿重要的不是分数,重要的是这个分数在全省考生中的排名。根据自己的分数排名,对应大学近年特别是去年录取考生的排名范围填报志愿是比较科学的。

    如果捂住高考成绩,禁止排名,它会令整个考录流程不甚透明,尤其是在“罗彩霞事件”屡见不鲜的语境下,对分数和排名的讳言,很容易令低分者顺利玩上“拼爹”游戏,民众监督也会因为信息匮乏而无从做起;为了保证高考录取的公平性,就必须将高考录取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社会监督,而监督的前提显然是公众对高考成绩拥有知情权。

    高考成绩及排名是保证高考录取公正的关键信息。为了避免高考状元被炒作而对高考成绩秘而不宣,这既是一个利弊权衡问题,更是尊重不尊重考生知情权和民众监督权的问题。

    你可以说,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来就是打破唯分数论,低分录取不一定就是“拼爹”,但是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教育部门提供了除此之外更公平的途径吗?

    正当的抢生源、高校平等竞争,每个考生可以自由申请多所高校,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这些学校的教育传统、特色,以及提供的奖学金,再做出取舍。在这样的抢生源中,选择权在考生手中,高校面对学生的选择,只有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无论是美国的大学招生,还是港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都是这种模式。

    教育公平 要在高考外部改革

     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目前的改革仅仅局限于内部,如考试方式等,而外部改革推进不大,如评价制度等。何止是评价制度呢,如果高考的成绩和排名成为政府官员的政绩,而他们手中的权力又可以指挥调动各种资源,考生的利益得不到重视,那么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高考成绩、名次、状元,说白了就是高考录取制度的直接产物——大学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自然,高考的最高分,就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假如高考成绩仅是录取依据之一,谁还会在乎第一名呢?

    进行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是改造产出以上产物的土壤。美国、中国香港只公开成绩而不排名次的前提恰恰是,考试分数只是综合评价里面的一部分,经过高校和考生之间多边的博弈,最终选择合适的对象。内地现在不考虑改革录取评价方式,而先禁止公布成绩排名,是本末倒置。
 


—— 信息源自:东方今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