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行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高考就成了中国人才选拔的重要一环。据了解,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为933万,虽然由于学员适龄人口下降导致同比去年降低了30多万人,但这并没有影响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75万名,平均录取率比去年高出4个百分比,达到72.3%。高录取率带来的大学生扩招造成了大学教学资源的稀释,更多家长和学生们对一类本科、211学校的期望值增加,这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高考竞争的激烈。莘莘学子的10余载寒窗苦读,也都在高考这一战中决优劣、分胜负,以致高考也成了家长、教师、学校教育成败与否的试金石。在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实中,中国的基础教育逐步陷入了应试教育模式。
如此紧张的高考氛围催生出了众多学校和家长为孩子策划学习生活的闹剧:体育、音乐等素质教育给文化课让了道,几乎从高三学生的课程表上消失;各种课外班、补习班应运而生;营养品、保健品也上了家里的餐桌。学生们整天埋首题海,做了求知路上的苦行僧。但是与巨大的付出所不符的是收效的甚微,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如预期般的大幅度提升。不但如此,反倒还出现了孩子身体素质下滑、生活能力降低、知识视野变窄等各种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虽然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众多问题遭到了社会各界的诟病,也引起了业界思考。但是据专家观点,在可预见的未来,高考依旧是青年人进入社会必经的选拔门槛,"高考高压"也仍旧是中国社会教育存在的常态。那么,学生究竟如何才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更加从容的应对高考这样一种人才选拔机制?教育界又如何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更有效的帮助学生,使学生收获一份更好的成绩,从而走向更好的未来?
在这里,首先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大不同?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的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如果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天赋,从认知到性格,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式,学习成绩只是智能发展一方面的表现。"每个学生在学习上不存在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于哪些方面聪明、如何聪明。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以及在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适应性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对事物不同的认知与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扬长避短,最大化激发潜能,变被迫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新东方老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的知识深深地吸引了申哲卉,在教会他专业知识的同时,老师们还教会他关于理想、奋斗等种种人生道理,带给了他学习动力。"新东方的老师鼓励我如何克服自己的缺点,不断进步。另外,在辅导班上我还有幸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从他们身上我认识了什么是信念、努力、坚持;体会了什么是友谊、温暖,想到他们,我心中就会充满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胜利的信心。"
在新东方优能中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优能中学教育秉承了新东方18年来的优质教学资源,率先在国内开创了真正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为13-18岁的广大中学生提供多种模式的教育服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学生的智能倾向和学习基础的分析测评基础上,量身订做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乐趣及学习的主动性。
可以看出,有担当有权威的培训机构对中学生高考学习的帮扶是非常必要的。6月17日,在新东方优能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中央教科所的研究员、教育研究编委会的主编高宝立老师指出: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如何创新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呵护学生的个性,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发挥,是每一个教育机构应该恪守的职责。
时代的发展也为中国现行的基础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出路的改变,高中的教学模式也在改变,高中已经不再反复的只是去强调分数,而是强调孩子的全面综合素质提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这样说道。
目前,凭着多年的教学成功案例优能中学教育已在全国5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400所学习中心,用丰富多彩的个性创新的课程为全国培训了数百万的中学学员,很大程度上正确引导了孩子们的高考心态,使大批中学生认识了学习的多样、知识的快乐,脱离了"学海苦涯",一改传统沉闷的高考观。新东方表示,未来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大趋势,优能中学教育将继续深耕这片布满中学生脚印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