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考研预习课:如何全面认识社会学

--------------------------------------------------------------------------------
点击次数:3467  发布时间:2011-6-3 6:10:12

 

 1.何谓社会学?

  “社会学”一词是由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社会学”一词之所以能够于19世纪30年代被孔德创造出来,与之前漫长历史过程积淀下来的社会理论有紧密关系,同时与欧洲社会的工业革命所造成的急剧社会转型与变迁有密切关系。因其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社会事实,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的过程,研究对象从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与潮流。而社会学要成为一门被世人认可的学科,就必须有其专有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社会事实”这个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迪尔凯姆一系列卓有成就的工作为社会学学科化以及在大学中立足贡献了最大力量,他本身也是社会学功能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门学科如何定义很难取得所有人的认同,即使是这门学科创始人的定义也并非所有人都认可。本文采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转型中国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在欧洲工业革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产生,众多的社会理论家最为关心的秩序问题也正是早期社会学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如社会学中非常重要的“失范”概念正是迪尔凯姆在这个时期经过对社会剧烈变迁的考察之后所提出,并被后来的许多社会学家所发展。而目前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当时的欧洲面临相似的问题,在制度设计和政策上都未能摆脱转型社会特性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科学尤其是对社会转型有深入研究的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

  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学方法不断进步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其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学科地位不断上升。原来已有基础的分支和领域,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应用社会学、社会问题研究、人口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都有了较快发展,而随着改革推进一些新兴的社会学研究领域,如社会工作与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企业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广告社会学、消费文化、医学社会学、社会保险等正在不断兴起。目前,社会学已经发展出包括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管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社区管理、医疗社会学、性别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等在内的70余个分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已进入发展成熟时期。社会学研究已基本建立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社会学工作者在城乡关系与城镇化、阶层与职业分化、就业-失业与社会保障、人口与劳动力流动、贫困与贫富差距以及一些特殊的社会群体(如私营企业主、上访群体、农民工)等一系列关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不仅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也逐步提高自身在学术方面的国际对话能力。中国社会学在恢复重建之后获得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众多社会学专业人员,据有关专家预测,社会学专业人才将是今后我国急需的数种人才之一。

  3.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方式

  社会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决策、市场调查咨询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可胜任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或在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大众媒体、工商企业组织等相关部门和机构从事文化咨询、决策和管理、市场研究等工作。下面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生某年的就业情况数据,我们可以从这组数据中大致了解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其中,去政府机关的占26.5%,文化宣传单位占13%,教学单位占19.5%,大型企业占19.5%,科研单位占3%,外企占3%,其他领域就业占15.5%。目前,国家计委、民政部、劳动部、统战部、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和一些著名媒体都吸收社会学系的毕业生。

 

 


—— 信息源自:跨考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