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河北三河:均衡化优质化普及十五年教育

--------------------------------------------------------------------------------
点击次数:4330  发布时间:2011-5-19 9:24:41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三河市适应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使全市教育走上了标准化、均衡化、优质化普及十五年教育的成功之路。

一、适应城镇化加速发展,初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三河市紧邻首都北京。春秋战国时期属燕,秦属渔阳郡,汉属幽州潞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27年)置临泃县,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建三河县。清康熙年间,曾在三河燕郊建造行宫,为皇帝拜谒东陵往返歇息之所,素有“天子脚下,御驾行宫”的美誉。全市643平方公里,辖10镇4区395个行政村,2010年53.9万户籍人口,居住人口70多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河北三河:均衡化优质化普及十五年教育

城镇化加速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三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骄人业绩。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3亿元,财政收入达45.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8.2亿元,经济实力跃居全省第一,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百强。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三河市城镇化加快发展,形成了东部县城城区和西部燕郊城区。从2000年到2010年,县城城区户籍人口由4.01万人增长到4.42万人,居住人口由4.33万人增长到5.27万人。西部燕郊城区适应北京市人口居住需求,房地产开发加快了城区快速扩张,户籍人口由10.39万人增长到17.94万人,居住人口由15万人增加到35万人。昔日的燕郊辖区内只有8个村庄、3.3万人口,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京东小镇。自1992年设立燕郊开发区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已从一个单纯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成为城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城市化率达到89.6%,人口半数来自北京。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继昆山国家高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由县级市管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燕郊成为首都卫星城,拥有7个博士后工作站、20余家科研机构、8所高等院校,高级科研技术、管理人员和本科以上学生达10万余人,高素质人口密度达到43%。其他8个建制镇也同样加快了成长化发展步伐。1992年三河市城镇化率只有15.3%,2000年达到33.5%,到2010年提高到55.5%,提高了2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三河市城镇化率变化统计表

年度

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数(万)

备注

2000

33.5

44.94

2010年居住人口在70万人以上

2001

35.7

45.81

2002

43.5

46.40

2003

44.7

47.00

2004

47.2

47.78

2005

49.3

48.62

2006

51.2

49.86

2007

52.5

50.88

2008

53.6

52.03

2009

54.5

53.05

2010

53.90

坚持城乡统筹。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要,三河市委、市政府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按照省政府规定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事业等多个方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河北省内率先启动了道路、电力、通讯、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多个方面“村村通”,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事业城乡共同繁荣。在教育发展上摒弃了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化教育指导思想,坚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城乡教育,按照幼儿园和小学就近入学、初中进县镇、高中阶段学校进城区、继续教育进社区的原则,学校空间分布上、

市委、市政府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教育发展需求,一切从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保证了教育规划的优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据区域人口变化、交通区位等特点,坚持“初中向中心镇和市区集中、小学向镇区所在地集中以及学校布点向交通便利地带集中”的“三集中”原则,集中力量编制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并纳入到《三河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中心城区教育和医疗设施专项规划》,明确划定了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的“总框架”、“时间表”和“路线图”。

转播到腾讯微博
河北三河:均衡化优质化普及十五年教育

积极推进教育城镇化,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结构。从2000年到2010年,三河市各级各类学校数由193所减少到119所,学校城镇化由9.33%提高到56%,在校生城镇化率由29.1%提高到%。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在实现了15年教育全面普及,初步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三河教育步入了标准化、均衡化、优质化发展的快车道。

   

二、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构建城乡一体化普及十五年教育体系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教育体系,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普惠性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城乡居民的孩子都享有优质教育。多年来,三河市按照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在多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建设城乡一体化小学与幼儿园教育体系。

2000年,全市在园幼儿仅有1000余名,幼儿入园率不到10%。2003年以来,在国家实行“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政策环境下,三河市按照河北教育厅提出的 “三段、两基、双90”标准,实行“小幼一体化办学”,利用小学闲置校舍,建成了61所乡镇中心园。实行“小幼一体”,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确立学前教育以公办为主、公办教师为主、财政投入为主的体制,加快了普及学前三年进程。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小幼一体的公办幼儿园建设。近年来,为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需求,三河市坚持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统筹发展,确立了“幼小一体标准化”的发展策略,坚持“三一体”、“三为主”的建设原则,有力促进了学前、小学综合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一体规划:在对全市小学布局进行总体规划的的基础上,把学前、小学放在一起通盘考虑,在改扩建、新建农村小学时,统筹规划建设幼儿园。幼儿园与小学一体规划,幼儿园建在小学内部,但同时又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形成了“校中有园、校园分立”的格局。一体建设:加快农村小学标准化建设进程,坚持政府投入为主,保证小学与幼儿园建设同步进行,严格参照河北省农村幼小一体化学校建设标准,坚持标准化、均衡化、优质化的建设定位,确保新建、改扩建小学、幼儿园设施先进、条件一流、师资优质,活动室、睡眠室、游戏室、办公室、卫生室、幼儿伙房等,功能齐全。力求做到一次性投入、一次性建设、一次性达标,实现了城乡学校“无差别”标准化。一体管理:市教育局设立幼教室,配备4名骨干力量负责幼教管理。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小学管理范畴,由校长全面负责,安排一名副校长专职管理幼儿园,选派业务能力强而且具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到幼儿园任教,全面保障农村幼教质量。“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新建、改建农村标准化幼儿园42所,2010年,全市共有幼儿园98所,其中民办园31所,在园幼儿19100人,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8.2%。形成了农村学前教育“以公办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财政投入为主”的“三为主”格局,幼儿园运转经费由市财政全额列支,85%以上的幼儿在公办幼儿园学习,确保了农村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和公益性。

城乡小学由二元教育走向了一体化格局。2000年前后,全市有小学159所,其中县城小学6所,在校生6570人,为县办小学。农村小学153所,在校生39570人,农村占小学在校生的85.7%,为乡村办小学。县办小学直属教育局管理,县财政直接划拨经费,教师工资有保障,办学条件好,师资水平高,教学质量高。而农村小学由乡村来办,经费由乡财政提供,办学条件差,教师工资时有拖欠,教学质量偏低。城乡小学差距很大。2002年,在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县城乡小学全部纳入了县财政保障范围。通过新建、撤并、重组等办法,到2005年调整到68所。2006年以来,大力推进小学学区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原有乡镇界限,全市14个乡镇组建了个学区,撤消了乡镇中心校组建了学区中心校,全面推行城乡小学一体化管理。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感到,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必须首先打农村好小学、幼儿园的基础,必须率先实现农村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办学。2008年,市政府作出了优先建设农村标准化小学、标准化幼儿园的决定。近三年来,共投入近2.15亿元,建设了13 所“小幼一体标准化学校”。2010年全市小学又调整为61所,校均规模604.75人,40所小学达到了省定标准,标准化率达到了65.6%。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初中教育体系

城乡分割的二元初中教育体系扩大了城乡教育差距。上世纪90年代,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遵循就近入学原则,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结构。2000年全市26所初中,5所城区国办初中,在校生7320人,由县教育局直接管理,县财政直接划拨经费,教学质量较高。21所乡镇初中,在校生2369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6.3%,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由乡财政负担经费,改善办学条件。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体系,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初中教育差距,激化了“择校热”,引发了乱收费。

建立以城镇化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初中教育体系。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全市初中全部由县教育局直接管理,解决了经费不足问题。但伴随城镇化进程,一些乡村初中条件差、生源少、辍学率高、巩固难的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有学上”,而是希望“上好学”;不在满足于上乡中,而是要求上城镇初中。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按照构建城乡一体化初中教育体系目标,2005年撤并了5所乡中,新建了4所城镇初中,努力扩大城镇初中招生规模,在县城和燕郊单办了7所寄宿制初中,划片招收初中学生。到2010年,城镇初中就读的学生已经达到85.9%,今明两年将使初中教育全部实现城镇化。

(三)构建多样化高中阶段教育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有2所高中阶段学校,其中1所在乡镇.2000年以来,适应初中毕业生多样化就学需求和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大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办学, 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实现城镇化,形成了两所学术性普通高中、一所中等职业教育中心、一所综合高中的格局, 一中和二中举办文理科高中,综合高中招收艺术特长生、对口升学职业班学生,一中、二中不再设立特长培养班、职业教育中心不再组织对口升学,实行完全就业教育,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三位一体”的高中阶段教育体系.2010年初中毕业升学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8.2%和86.9%,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四)发展和完善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体系

适应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一体化发展需要.初步建立起城乡居民一体化就业保障体系,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密切配合,全面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面向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发展与就业服务、为农民就业与致富服务。近年来,总投资达1.9亿元建设了市职教中心新校区.在此基础上,为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市办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9月正式开学,实现了域内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加强了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等专业建设,建成了机械加工、焊接加工、印刷电子三大实习实训车间,拥有各类专业实习室90个,投资2500万元购置实训设备220台套,专业技能培训实力大幅提升;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培养,学前定岗、实习顶岗、学后上岗,实现了招生与就业、升学无缝对接,招生与招工实现双赢;大力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失地农民技能”专项培训,努力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

(五)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建立和完善外来人口子女就学保障体系

三河经济发展和燕郊城区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外地人口的不断大批涌入.解决好外来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直接关系到三河的发展.按照”三为主“原则,全面解决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和外来居住人口子女就学问题.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标准化、均衡化、优质化建设

(一)全面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标准化学校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础和保证.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坚持把城乡学校的标准化摆在基础地位.

以适度规模标准化为重点,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上世纪90年代,三河市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广大适龄青少年基本实现了“有学上”的目标。为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提出了“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结合全省校舍安全工程,启动实施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通过新建、撤销、重组等办法,使初中由25所压缩至16所,小学由68所调整至61所,先后撤销了30余所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中小学及教学点,全市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推进义务教育适度规模办学,加快初中城镇化、小学标准化建设步伐,除城区以外的初中全部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在部分农村小学推行半寄宿制管理。坚持以廊坊市“两校双行动计划”为指导,全面对照轨制规模、校园功能区、校舍设施场地等建设要求,确保所有新建校、改建校全部达标,确保中小学标准化率稳步提升。目前,在现有16所初中中,有14所达到和超过了省定标准.

在推进小幼一体标准化学校建设中促进和强化小学\幼儿园的均衡发展.从2006年以来,市政府累计投入3.18亿元,新建扩建、改建了44所小幼标准化学校.这些学校一般占地50亩左右,建筑面1万平方米左右,建有学生食堂、教师周转房,实现了轨制规模、学校功能区、校舍场地、设施设备、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公用经费等七个方面的标准化,正在逐步推进运动场塑胶化.小学两轨到三轨,500到800名小学生,300到400名在园幼儿,小学校长担任校长,幼儿园长担任副校长,后勤与安全统一管理,教学与器材资源分别管理,有分有合,促进了小学\幼儿园的全面标准化.到2015年全部小学\幼儿园可实现标准化办学目标.

四所高中段学校全部达到和超过了省定标准.市一中占地42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在校生6084人;二中占地250亩,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在校生4330人;综合高中占地254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在校生2721人;职业教育中心和高职在一起,占地475亩,建筑面积已达13.5万平方米.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重点职业学校,一中\二中是省示范性高中,综合高中已经达到省定标准,正在申报省级示范性综合高中评估.

(二)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以普通高中均衡发展引领基础教育全方位均衡发展.市一中建在县城、二中建在燕郊.2000年来,两所学校实行 “四个相同”,即学校规模相同、设施标准相同、师资力量相同、生源基础相同。特别是在生源基础方面,采取行政手段,将全市16所初中按照学校规模、教学水平、生源基础均等划入两所学校的招生范围。让两所高中在均衡发展中实现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平等竞争,充分挖掘各自的潜力,再河北省率先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公平.

四措并举确保城乡初中均衡发展。初中教育城镇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在依然存在城乡教育差距的渐进过程中,坚持“四字”方针,通过“进、并、保、补”四措并举,确保初中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进”,就是让农村孩子进入到城区学校就读初中,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市区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并”,就是在位置居中、经济较好的大镇,采取扩建的办法,建设中心镇初中校,将周边薄弱初中并入。几年来,先后撤掉了10所农村初中,扩建4所镇中。“保”,就是对于位置相对边远、学生不愿到其它学校就读的地区,保留个别规模较小的初中,满足少数群众需求。 “补”,就是对家庭贫困的寄宿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避免学生因经济原因辍学。目前,三河市已将初中贫困寄宿生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750元提高到了1000元。

全面推进小学、初中、幼儿园均衡发展.从三河实际出发,提出了实现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十条标准:办学物质条件均衡,生源均衡,教师配置均衡,公用经费均衡,班额均衡,课程开出率均衡,课业负担均衡,控辍均衡,教育质量均衡,群众满意度均衡。

(三)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改善全面办学条件\推进均衡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在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的基础上,三河市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深化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几年来,三河市大力引进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育局先后组织到杜郎口参观学习。

教学质量提高,东营小学例子

“十一五”期间,高考(微博)成绩连续稳居廊坊第一、河北前列,共培养出50多名清华、北大学子,2010年重点大学上线总人数达2564人,本科二批以上上线总人数高达5988人,有50多名学生考入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

(四)全面促进十五年教育普及

学前教育入学率. 在坚持以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的同时,在城镇遵循“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加大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体,民办园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涌现出幼幼、金色童园、海贝等一批规模大、设施齐、质量高的优质民办园,缓解了优质幼教资源紧张的压力.

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第三中学在校生达到2721人,办学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四、建立和完善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

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和主管教育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市长办公会、市政府常务会、市四大班子联席会,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形势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了城乡一体化四项教育管理体制.

一是城乡一体化市统一管理各级各类教育的体制.由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城乡分割的二园教育管理体制,过渡到县乡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城乡统筹管理体制,发展到目前的城乡一体化市统一管理的教育体制.初中、高中由县直接统一管理,小学、幼儿园打破乡镇界限,11个乡镇组成了6个学区,学区中中心校对小学、幼儿园、成人继续教育实施统一管理.乡镇政府不在对学校进行直接管理,对辖区内学校在安全、综合治理等方面提供保障.

二是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人事管理体制.新录用教师由教育局提出用人计划,县编制部门审核,报市政府批准,人事部门负责考试,教育部们负责面试和考核,所进人员由教育局具体安排.中小学校长除高中、职业教育中心校长由市委常委研究、市政府任命外,其他校长、幼儿园园长均由教育局任命管理.

三是城乡一体化教育财务管理体制.按照河北省统一要求,在市财政监督下建立了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统一管理教师工资、教育功用经费,坚持校财局管,实现了教育事权、人权、财权的三统一,强化了教育局对全市教育的有效管理.

三市城乡一体化教育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了县职能部门分工管理教育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体制.全县城乡教育一切项目,严格按照教育局提出计划、县政府研究通过、市人大讨论批准、市财政落实资金、城建负责招标投标、县教育局负责具体施工的程序与管理体制.

(二)推行城乡一体化教师均衡配置政策和机制.

对农村教师实行平等、优惠政策.城乡教师工资统一管理。02年以前,三河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镇区财政负责发放,延期、拖欠现象时有发生。02年初,调整教师工资发放制度,农村教师工资由市财政统一发放,并设立“教师工资专户”,确保了所有教师工资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注重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对处农村的四中、五中等十多所学校建教师周转 房,教师免费居住.对村教师发放边远津贴补助。2008年,首先对5所最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实行津贴补助制度,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从2010年起,补助范围进一步扩大,补助额度进一步提高,实行“公里补助制”,根据学校与城区的距离差别,教师每人每月可享受200—800元不等的补助津贴,享受津贴补助学校扩展到49所。

推行城乡教师机制.启动实施城区学校教师轮岗支教活动,明确要求城区的优秀教师凡符合规定年龄范围必须到农村边远学校轮岗支教1年以上。推行“名师走课制”。重点依托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实施“送课下乡”工程。凡在职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每周必须安排一天时间,到农村学校送课,并参与学校教研活动,把最前沿、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帮助农村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推行高质量引进机制.保证教师队伍质量,三河市严把教师入口关。引进新教师坚持公开招聘、公开考试、公开录用的办法,每年面向应届本科二批以上师范类学校公开招录毕业生,通过笔试、面试、说课试讲等多个环节层层筛选,把真正热爱教育、基础扎实的优秀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每年坚持不低于100人。引进职教教师持“三高”标准,即高学历,(起始学历为大学重点本科以上)、高职称(中学高级教师以上)、高素质(具有10年以上教学工作经验且成绩突出)。05年以来,通过公开选拔和对外招聘,已有近2000名优秀人才投身三河教育事业,成为三河市教育教学战线上的生力军。

三河市拥有省级特级教师13名,省级模范教师2名,省级优秀教师21名,省级骨干教师18名,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3名,廊坊市级学科名师13名,廊坊市级模范教师33名。

(三)推行城乡一体化教师教师全员培训机制

坚持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原则,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培养工程,营造“人人加压力、人人讲学习、人人有提高、终身受教育”的学习环境。对教师取得提高学历进行奖励。为鼓励广大干部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专业技能提高培训,形成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每年设立教师学历提高专项奖励资金,对取得提高学历教师根据学历层次给予每人1000—5000元不等的资金补贴。5年来,累计发放各类奖励资金已达350万元,受奖励教师近2500人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教师的学习热情,小学教师专科化、初中教师本科化已全部实现,高中教师研究生比例由2005年以前的5%提高到20%。

明确目标,为教师发展指明前进方向。结合教师队伍现状,确定了教师发展中长期培训目标。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锤炼一大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活化形式,为教师发展提供优质土壤。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发挥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和校本培训三大主体作用,实现了一级培训与二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重点以学科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为主要内容,利用寒暑期和双休日,有计划、分期分批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广大教师驾驭教材和把握课堂的能力;利用区域教研、基层视导、教师论坛等平台,把教师培训工作分散在平时、贯穿于始终,为教师进行专业交流、相互学习、共享经验创造机会;通过聘请市内外、省内外教育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授课,更新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拓展知识范围,实现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市财政每年斥资120万元,对全市所有青年教师开展脱岗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严格考核,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和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有针对性地加强中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创新管理,为教师培训提供有效保障。为确保培训工作有效实施,三河市首先在资金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不断深化教师培训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同时也制定了科学的评价评估机制,形成了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

(四)坚持城乡一体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市政府每年将教育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一贯坚持“预算内资金全部兑现、预算外资金优先安排”的财政方针,全力确保教育事业率先优质发展。“十一五”期间,市政府累计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改善、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总投入高达25.7亿元,并实现了逐年增长。千方百计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落实教师待遇,市财政每年需拨付2亿多元专项资金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2010年,在全省率先将生均公用经费从小学35元、初中65元分别提高到小学455元、初中655元、特教学校5000元;2010年初,一次性单独安排1.6亿元专项资金,为所有教师补齐了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人均补发款达2.3万元;此外,农村中小学取暖、重大基建工程、大宗物资采购等项目资金全部由市财政单独拨付。“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专项建设资金近9亿元,实施了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系列工程,新落成汇福实验学校、五小、三幼3所学校,迁址新建职教中心、九中、东营小学等6所学校,原址整体改造新集小学、西定府小学、新集中学等13所中小学,改建、扩建一实验、二实验、高楼二小等13所中小学。投入资金3500万元,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工程,扩大计算机装备总量,农村中小学均以4兆或10兆光纤接入互联网,实现了“三种模式”的全覆盖,校园网与局域网、三河教育信息网、互联网“三网”对接,构建了现代化、数字化的教育教学环境。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达到甚至超过了城区学校。

 


—— 信息源自:三河市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