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在教育事业进入发展新阶段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这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规划布局,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在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教育规划要高度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城区的教育发展,要切实解决好目前的上学难、班额大等问题;要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预留城市教育等公益设施用地,确保城市发展过程中学校建设需要;要强化规划的刚性执行,确立教育用地前置审批的权威性。二是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要按照“小学合理调整、初中扩大规模、高中适当集中”的思路,稳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扩大服务半径,提高服务保障能力;要特别重视打破乡镇区域板块,通过“联合办学”、“合并重组”等形式,加强精品初中和中心小学建设,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减缓学生向城区拥挤的压力。
二、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教育投入保障多元化。一是探索建立“国家办学、分类承担”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国家对经济发达县、中等发达县、经济落后县的教育投入要采取不同的办法。二是加大县级财政教育投入。要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法定增长,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教师人员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依法足额征收地方教育附加、城市教育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并确保按规定比例用于教育。三是强化乡镇教育投入责任。要突破“以县为主”的政策界限,制定地方条例,提出硬性指标,将教育投入纳入县对乡镇的总体考核目标中,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强化乡(镇)政府在缩小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区域差距方面的责任。四是强化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责任。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投入的责任主体,严格审批手续,实现住宅小区与教育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投入。五是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投入。比如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发展壮大教育基金、鼓励社会捐赠、开展校企合作等。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师资配置均衡化。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一是要推动城乡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建设。二是要根据边远乡镇教师配备情况,“定乡镇,定学校,定学科、定年限”招聘教师,确保农村师资配备到位。三是要积极利用绩效工资政策,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待遇,并大力度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以稳定师资队伍。四是要提高准入标准,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五是要按照“重点转移、重心下移、侧重农村”的原则,集中师训、教研等部门的培训力量,加大对农村学校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
此外,要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各类教育发展均衡化。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办学理念,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是保障机会均等、教育均衡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