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施建军:发展远程教育要学会做大事

--------------------------------------------------------------------------------
点击次数:30482  发布时间:2011-5-16 10:42:04

 

 国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已有十年,大凡开展顺利并有大发展者,都与大学校长的重视密不可分。本刊记者曾采访过对外经贸大学前任校长陈准民教授、主管副校长刘亚教授,本次采访的是新任校长施建军教授。他们都密切关注远程教育发展,并对远程教育寄予厚望。

施建军校长作为我国管理学领域的知名教授,曾任南京大学(招生办)常务副校长,做过悉尼大学、拉筹伯大学的“影子校长”,拥有丰富的大学管理经验。他从容稳健的气质,纵横捭阖的谈吐,富有强烈的现场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

面对高教改革现状及困惑,施建军校长提出独到的思考与见解。他指出,深水区不是戏水区,深水区的改革只有靠信心、用智慧、动真格,拿出真功夫,才能迎来新的曙光。“要办出特色,不能千校一面”,施建军校长阐述了对外经贸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培养通晓国际事务规则,具有国际眼光,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商务人才”。让学生“在国际上能成为大牌的投资专家,商务专家,贸易专家”。

施校长特别提到远程教育试点对学校办学理念、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贡献度,他说: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办学理念和用人机制,我认为远程教育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路径。”“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是大事,首先是支持,前提是规范,核心是质量,关键是要站在国家重点大学的高度学会做大事。”

深入改革须确立办学特色

记者: 最近一段时间“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言论经常在各大媒体出现,尤其是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大讨论,高教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高校管理者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施建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教育需求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比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等等。在教育需求的推动下,开始是比较追求规模,发展到一定规模开始追求质量,现在是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由此,我们国家提出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这对高等教育和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引发了新一轮的思考。

深水区不是戏水区,既要大刀阔斧,又要慎之又慎。深水区的改革只有靠信心、用智慧、动真格,拿出真功夫,才能迎来新的曙光。比如,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上讲,尤其要关注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重大突破和教育公平;从大学分类上讲,不能千校一面,都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可能的,高等教育可以分成三类: 一是精英教育,一是应用型教育,一是技能型教育。要按照教育分类对大学进行科学定位,由此深化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加大政府有效投入,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提高治校能力上讲,要不断去除高校行政化色彩,更加注重自主办学、专家治校、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不断培育高校的科学氛围和创新土壤。总体来看,去行政化是一个战略方向,但是短时间内不可能一蹴而就。去行政化就要政校分离,探索政府和学校怎么分离,要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要增加政府的服务功能,并能够放权给高校。

在高校的学术标准、评价标准上,我们一直反对搞“一刀切”,现在高校多是办成标准化的,实际上这也包括要求远程教育办成标准化的。将来我们也要探索有不同特色、各有千秋的远程教育,不能办成一个模式。我曾讲过三句话: 能找到工作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学以致用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现在高等教育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体现了专家们深思熟虑提出来的一些战略性思考,我个人认为,《纲要》既要关注微观,更要多关注宏观。比如大的教育体制怎么改,确实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

记者: 具体到对外经贸大学,您觉得应该如何开展特色办学?

施建军: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化特征非常明显,校园里留学生比例达18%,平均每五个学生就有一个留学生,留学生比例居全国前三位,而且来自于全世界120个国家,由此形成的国际交流程度,是其他高校难以比拟的。国际化就是我们的特色,我们就应以培养通晓国际事务规则,具有国际眼光,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商务人才为培养目标。

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将来是要走向国际的,竞争对象更多的是美国人、日本人、欧洲人,而不仅仅是中国人。国际化是立校之本,没有国际化就没有特色,就没有我们的发展前程。从这个特色来讲,我们要从教育分类,教育特色,办学目标,办学宗旨,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思考,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做负责任的历史过客

记者: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作为管理学领域的知名教授,您出任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半年多来,都贯彻了哪些管理思想?做了哪些规划与设计?

施建军: 2009年6月,我来对外经贸大学任校长,正赶上学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后半段。我同王玲书记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主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着眼未来谋发展,二是立足当前抓实事。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但要做负责任的过客,就要特别关注走什么样的路,有了正确的路才可以致远。为此,我们提出要走科学发展之路、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和现代化发展之路。对外经贸大学的发展目标不是成为北大、清华那样的综合航母,而是要建设成为经贸领域的行业旗舰。作为国家“211”工程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重在有特色、高水平。

这几个月来,我们抓的20件实事,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热点问题或熟视无睹的冷门问题。比如,新建教工专用食堂,热水进学生宿舍,开通南大门,建立校务会、校友会、基金会,设立校史馆、档案馆等等。这些事关民生工程的热门、冷门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们现在正继续做三件事: 第一件是抓学科建设。我们将对学科建设进行试点;对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这是一所大学的根本,未来五年我们将打一场攻坚战。

第二件是抓国际化。我们提出国际化工程,要建立一个全面细化的立体结构,从学校战略层、院系战术层、教师实施层多角度进行建设,实现学生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教学的国际化、科研的国际化、留学生的国际化、走出去的国际化等。

第三件是抓博士与本科生的培养。要全力培养博士这样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他们将来要成为学科的带头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本科生培养我们正在着手建设荣誉学士学位,这在中国也是首创的。

远程与继教是学校半壁江山

记者: 在您谈的这三件事里面,似乎都跟远程与继续教育关系不大,您对这部分业务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考?

施建军: 我们之所以不特别去讲远程与继续教育,是因为远程与继续教育不应是学校的另类,它不仅是高校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把远程与继续教育看作“低人一等”,是严重错误的观点。很多教师能上好传统课堂,未必就能上好远程课堂或培训课堂。远程与继续教育课堂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技术、经验和方法,以及对多元化学员、多元化学习需求的驾驭能力。从长远来看,以需求为导向的远程与继续教育,尤其是高端培训、实战性强的职业行业培训,对高校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是低要求,而是高要求。

在高等教育里面,很多人把远程与继续教育仅作为一个教育补充,好像学校的这一帮人就是赚点钱,搞搞继续教育,搞搞远程,这种眼光是非常短浅的。

我非常赞成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待远程与继续教育。我们把它纳入到本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学校分管本科教学的校领导同时分管远程与继续教育,这样可以从整体考虑发展,而不是把远程教育与普通教育隔离开来,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它们应该是基本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远程教育更多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多地突出了在职从业人员的教学特点。

在对外经贸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半壁江山。从社会服务上看,我校远程教育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有8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共计2万多人,另外成人教育的学员还有1万人,加起来3万人。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受益,这本身就提升了学校在社会服务中的贡献度。他们通过自身品牌建设,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奖项,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品牌知名度。

从资源建设上看,我校网络教育的上百门课程,成为校内学生免费学习的参考资料,并有数十门课程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另外,国家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和经验也十分具有推广价值。

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我校数百名教师因为有了网络教育平台,而迅速成长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团队。

从教育教学改革上看,网络辐射函授、辐射夜大、辐射普通本科教学,对整合各种教育类型、丰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学校管理上看,网络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网上在线支付系统等等,都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记者: 那您觉得远程与继续教育在您提到的国际化工程建设中,能发挥作用吗?

施建军: 我们现在已经有许多国外合作项目,比如孔子学院、互动课堂、国际教育援助项目。目前我们到欧洲和美国办远程教育,主要是语言障碍,我们很希望能用英文去讲中国的企业管理,中国的金融,中国的贸易,中国的法律制度体系,如果这些课能用英文课开出来,外国人会非常欢迎。

我校远程教育系列教材,比如内容目录和重要概念已经实现中英文对照了,这是贸大远程在国际上能被广泛搜索到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一些语言类课程也尝试了双语教学、中外教师联合教学。另外,我们还从OU(Open University)引进了多门管理类远程课程等。

心无陌路才能行无疆

记者: 刚才您提到了民生工程,据我了解,贸大远程有70%都是外聘员工,这也是试点高校网院的主流做法,您如何看待这一人事制度改革和团队文化建设?

施建军: 在现代人事制度中,外聘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用工方式,将来高等学校必须走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之路,这是一个战略思路。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办学理念和用人机制,我认为远程教育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路径。从这方面讲远程教育学院可以称作整个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试验田。这个试验田,确实给中国普通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现在大的体制还没有解决,大学主要还是国有体制,进了贸大门就是贸大人,生是贸大人,死是贸大鬼,没办法流动。实际上应采用聘用制,这样更有助于增加劳动就业的灵活性,保证就业质量。远程教育学院所采用的外聘形式是非常好的机制,但是要增加他们合法用工的地位。我跟他们讲,要有一种开放理念,心无陌路才能行无疆。无论校内校外,无论正式还是外聘,凡是为贸大干事的人,都是贸大人。总是见外,就永远是管理的门外汉;容不下高人,就只能在低层次徘徊;跳不出传统圈子,就建不成现代团队。从合约管理上讲,无论正式还是外聘,最终都要归于合同制,不能人为地制造虚拟的不平衡。为此,远程与继续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团队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要以人为本,一视同仁,择优聘用,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加强领导。

再比如服务外包,把一些技术活儿外包给公司,在合理利益分成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这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记者: 据说,您上任不久就到学校远程教育学院视察过工作,您对学院的总体印象如何?除了您刚才谈到的机制上的优势之外,远程教育的特色之处体现在哪儿?

施建军: 首先,远程教育学院实行学校一级教学管理体制,从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培养人才的目标等与我们贸大的整体风格是一致的,这是我对他们的总体感觉。

第二,他们在招生方面竞争非常激烈,怎样招到一流的生源,这也是远程与继续教育应重点关注的。对外经贸大学在生源选择上实际是很挑剔的,我们在北京招收本科生时,文科排第四,理科排第七。在十七个省市招生中排行前十名。对于远程与继续教育生源,我们也希望能是一流的。

第三,这些学生进入贸大门,不论从平时学习管理还是到考试等环节,我们都非常重视教学质量。比如,贸大远程的成人学位英语(论坛)通过率无论与不同教育类型比,还是与同类院校比,始终名列前茅。我们一直强调市场是大家的,品牌是自己的。我校远程与继续教育的同志,很敬业,能创新,有思路,取得了很大成绩,成绩的背后是汗水。

由于办学质量高,远程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我一直主张不要单搞经济效益,仅赚钱不是我们办远程与继续教育的目的。当然,没有经济效益,没有财力支撑,教育条件跟不上,社会效益就难以持续良性运作。适当的经济效益支撑良好的社会效益,才会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心系大事才能明方向

记者: 学校下一步发展有何规划?您对远程与继续教育发展有怎样的思考与建议?

施建军: 对于学校来说,我们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包括服务方面都能再上一个台阶,明显提升我们的竞争能力。

2011年,对外经贸大学将迎来建校60周年。我们现在提出的目标是分两步走,首先通过五年时间,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国内知名度明显提高,高水平、有特色的涉外财经政法类大学。另外,希望通过二十年时间,即在校庆八十周年时,能成为世界知名的,办学特色鲜明,水平更高,综合竞争性更高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

我们把对外经贸大学定位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桥梁,对外经贸大学办好了,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就增强了。就像冬奥会一样,中国以前没怎么参加,今年参加拿了不少金牌,说明中国人进步了。我们希望在未来竞争中,能有更多中国人登上国际舞台,在各个领域不断拿金牌。对外经贸大学将来奋斗的目标,就是要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学生在国际上能成为大牌的投资专家,商务专家,贸易专家。

有关学校远程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我的期望是稳定规模,提高质量,提升效益,创出品牌。我们要看到,远程与继续教育有很大的市场。在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质的含量将会越来越大。有了质量,市场就会随之而来,牌子就会越做越硬;不讲质量,就等于砸自己的牌子,到手的市场也会丢掉;不讲质量即使迎来短暂的市场,也一定是泡沫市场。总之,市场、质量、品牌三位一体,抓起来是一个很细致、很深入的过程,不是搞一下整改、搞一下教学质量工程就能一蹴而就的,要形成一套标准、一套规范、一种机制。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的发展环境还不尽如人意,走钢丝的时候比较多。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是大事,首先是支持,前提是规范,核心是质量,关键是要站在国家重点大学的高度,学会做大事,要致力于教育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比如推进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强化国家商贸行业教育服务等等。总之,心系大事才能明方向,拨开小事才能见云天。

 


—— 信息源自:《中国远程教育》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