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的一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成奇峰像往常一样来到无锡矽鼎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将精力投入到他所参与的某款产品的测试工作上。
“机体温度升高但散热系统正常,说明实际问题要比想象中的复杂。”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产品便无法按时投放市场,公司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成奇峰不敢怠慢,立即将这一问题向公司领导做了汇报。对此,公司领导十分重视,并支持成奇峰继续关注直至解决问题。
成奇峰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他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平台,进入无锡矽鼎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为期1年的工程实践锻炼。成奇峰的工作为矽鼎科技弥补了这款产品在机械设计方面的缺陷,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与实用。企业会安排企业导师进行学术指导,我所在公司的董事长吴薇博士,就是我的企业导师之一。”小成说。
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成奇峰不仅接受校内导师指导,还接受企业导师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这种“双指导”培养中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以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2010年,南航研究生院与无锡新区“530”科创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两年半制的南航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第一年在校园中学习,第二年则进入企业边实习边学习。在一年实习期间,学生享受企业的“实习补贴”,接受学校和企业“双导师”指导,结合在企业的工作内容选题开题并完成硕士论文。实习结束后,学生与企业可进行“双向选择”,如果双方都满意,学生就能与企业签约,成为正式员工。据了解,首批20余名被选派到无锡“530”企业实习的研究生,实习一年未满,企业便向他们抛出了“绣球”。
南航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夏品奇介绍,近年来,该校一直在探索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开始大力推进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校企培养。用他的话说就是:“创新培养机制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为进一步推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2011年3月,南航赴无锡“530”企业实习的第二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已增至近200人,其中既包括电子与通信、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气工程、软件工程等普适性专业,也包括航空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车辆工程等特色专业。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向该校硕士专业研究生抛出橄榄枝,其中,单是矽鼎科技一家就发出了10人的“订单”。
无锡新区“530”办公室主任助理郑江伟说:“校企合作,是当前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
科创企业渴求人才,而另一方面“象牙塔”中的学子也亟需“产业化”培训。南航的这种教育培养机制,一方面让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供了选择。而企业不但可以通过研究生实习降低人力成本、赢得“选才”先机、缩短新员工磨合期,还可以通过研究生的实习桥梁,获得学生校内指导教师及科研资源的技术支持。
这一机制符合了专业硕士教育培养的特点——重实践重应用,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企业急需用人的现实,是南航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新机制的内在动力。该校和无锡市政府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及时抓住这一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急需用人的合作机遇,为学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为科创企业解决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打开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