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4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诚然,当前我国只是一个经济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尤其是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与我们的经济实力远不相称。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10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例还未到4%。教育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
事实上,教育问题并非资金投入不足这么简单。从我国的历史来看,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直接导致了官僚办教育,行政管教学的教育体制。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高校改革,大量的专门学院出现,学校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机构,而是一个行政机构下的机关。使得政府的行政干预触及到整个教育的每一个地方,这一行政主导教学在最初的几年对缓解我国知识文化落后的现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个制度的建立直接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僵化,教学内容刻板,缺乏创新。尤其是在教育产业化的推动下,全国的高等教育泛滥,大量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而且使得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上集中体现出来。
应该承认,教育体制的滞后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层次负面影响就是,一个国家缺乏创新,发展后劲不足,最后导致整个国家失去发展动力。难怪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如此发问: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不可否认,在当前全球综合实力竞争的大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侧重点,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对软实力的研究方面更加积极。事实上,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而教育则是提高一国国民文化素养的一个最基本的途径。日本学者依田 家指出,日本二战失败后丧失了大部分的产业,陷入了极其悲惨的境地,而这个时期最先提出的课题是“文化国家的建设”,找到了新的方向,但结果却是日本成为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国。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同样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提倡对每一个国民的全面教育、注重文化传播的广泛性是整个发展进步的原始基础。其中,除各级学校、媒体外,图书馆、艺术场所等公共机构是至关重要的媒介。80多年前创立国家图书馆的时候,当时的《大公报》曾撰文指出,“北平之文化中心,不在‘有光荣历史’之北大,更不在师大、清华、北平研究院等,而在国立北平图书馆。不特其规模壮大,收罗宏富,一时无两,即其陶冶学者之处,亦迥非任何学校所能及。”
总而言之,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不是自然资本和物质设施;必须在公平与创新的问题上,给予教育更多的实践空间,让行政力量的干预少一点。这样才有可能解决好教育公平与社会人才创新之间的匹配。或许,从胡锦涛主席的此次讲话中,可以看到高等教育将迎来一次新的转变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