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赴日留学青年汪某举刀刺母案被媒体披露后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这种以怨报德式的行为触动了国人的神经和情感。汪某是否存在精神疾病还待司法鉴定,但就已经披露的案情而言,他显然存在诸多方面的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的形成,必然要追溯到他的成长时期。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而另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调查,目前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的这一比例分别是14.2%和2.9%;高中生分别是14.8%和2.5%。无疑,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又一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
“虎爪”之下的反抗
去年底,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虎妈战歌》。书中她所推介的“虎妈”式教育方法在国内外引起较大争议。其实,在国内许多家庭,虎妈式的教育也普遍存在。
严恒的妈妈就是一位“虎妈”。她是湖南一家医院的护士,对儿子的教育一向十分严格:家里规矩繁多,而且不允许他犯任何错误。
有一个傍晚,严恒匆匆忙忙地写完作业后,想和约好的小伙伴出去玩,却发现门窗都已经被妈妈上锁。原来怕他写不完作业就出去玩,妈妈竟然把门窗都给锁上了。天渐渐黑了,妈妈还没回来。家里也停电了,严恒想点亮蜡烛,却找不到火柴,愤怒的严恒在黑暗中乱掀东西解气。等到下晚班的妈妈回家,地上、桌上、床上已是一片狼藉,严恒的妈妈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不由分说的用撑衣棍教训了严恒一顿。严恒尽管满腹委屈却不再言语,从此也不再跟妈妈讲心里话。
“虎妈”对儿子的学习要求更严。有一次严恒的成绩没考到班里前十名,母亲少有笑容的脸上,更是寒若冰霜。严恒每次跟她的谈话,最终都会落到对他成绩的指责上。那段时间严恒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也不能跟母亲说,因为母亲都会因成绩不好反倒斥责严恒。
严恒有写日记的习惯,喜欢把自己的心事和想法写在日记里。有一天母亲竟然偷看了他的日记,还骂他不应该想一些乌七八糟的事情!严恒觉得自己最隐秘的心事被母亲以暴力的方式打开,自己连最后一点隐私空间也被揉碎了,从此对母亲进行反抗,但每次都被母亲粗暴地压制住了。
后来,严恒找到了反抗母亲的方法,那就是背着母亲丢掉她喜欢的东西,从母亲常用的小镜子、小刀片到她最喜欢的贵重首饰。每当看到母亲寻找东西时惊慌失措、失魂落魄的样子,严恒找到了宣泄后的快感。而在有一天丢东西时被母亲发现后,严恒突然产生狂躁的冲动,像失控的小兽一样冲上去厮打母亲。从此严恒的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直至有一天他被送进医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专家孙云晓认为,一个正常的孩子不会突然走向人格障碍,心灵的扭曲也是一点点的形成的。孩子需要严格管教,父母一定要把握严格教育的度。不然可能会演变成灾难。“‘虎妈’们都认为将来孩子会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没有想过长期生活在‘虎爪’下的孩子有一天回报给自己的有可能是拳头呢?”
“钢管家庭”酿成的噩梦
李艳原本是一个恬静的女孩,初中毕业,中考成绩与当地一所重点中学的录取线还差20分。虽然家庭贫困,但望子成龙的母亲还是东拼西凑筹措了一万元的“赞助费”,把女儿送进了重点中学。
进入高中后,李艳学习很努力,刚开始的考试成绩还能排在班里的中上等。可是好景不长,在接下来的测验中,她接连发挥失常,成绩排名也是一退再退。母亲勃然大怒,给李艳一遍遍历数自己在借钱中所遭遇的白眼。为了能让自己成绩好起来,李艳更加拼命的学习。然而事实总是无情地摧残着她脆弱的心,成绩总也上不去。
母亲越来越失望,最后竟然渐渐冷漠,不再言语。李艳每次想跟母亲好好交流都会看到母亲眼里的冷漠,这深深刺痛了她的心。李艳觉得自己孤寂得仿佛旷野寒风中飘摇零落的枯叶,无依无靠。就在这段时间,李艳开始和班里一名男生走得越来越近,这名男生经常在学习上帮助她,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快乐,相反使李艳感到越来越自责。她经常做噩梦,在梦里,她仿佛听到有人在骂自己:“你是个罪人!你是个罪人……”
李艳开始喃喃自语,嘴里开始劝诫自己专心致志、努力学习,然而徒劳无功。李艳不敢睡觉了,因为只要睡着就能听到梦中那恐怖的尖叫。终于有一天,尖叫声从李艳嘴里呼啸而出,在老师和同学惊恐的目光中,李艳尖叫着跑出了教室。李艳精神失常了。
李艳的母亲后悔莫及“都怪我啊!我不该逼她……”。其实李艳的母亲并不是不爱女儿,也不是不想跟女儿沟通,只是为了使女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她连话都不敢跟女儿多讲。然而,她没有注意到女儿的内心痛苦和悄悄发生的心理危机。
孙云晓称李艳所处的家庭为“钢管家庭”。在这类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属于冷漠型、坚硬型。父母给予孩子的成长天空,是一道逼仄而向上的视线,犹如管道。孩子在里面无论如何也触及不到更开阔的视野,享受不到外面世界的风和丽日。如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自己承受能力又低,不能自我调节,孩子的心理危机就难以避免。
家庭暴力阴影下的扭曲
北京某大学发生了一件奇怪的盗窃案,一新生女寝室频繁被盗,更奇怪的是,被盗钱物每次价值均在百元以下,被盗物品仅仅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牛奶、水果、内衣内裤、零钱等,而放在寝室的大额现金及银行卡、手提电脑等贵重物品却没有过遗失现象。
最后经过学校的调查取证,确认了小芸就是这些盗窃案的作案人——在她的抽屉内找到了所有被盗窃的东西。老师很震惊,因为小芸在学校里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是什么原因让公认的好学生走上盗窃的道路呢?
小芸的回答更让人意外:她从不缺吃少穿,她不需要偷东西来满足自己的花销。她偷东西,仅仅是为了娱乐自己。因为她总是对身边的人无法产生信任感,甚至充满敌意。而这种对他人的敌意,是从小耳闻目睹了母亲所受到家庭暴力和别人的歧视。
小芸的母亲贤惠能干,是小芸最亲的人,但因为身材矮小,五官看上去有一些不协调,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轻视,而这其中小芸的父亲是伤害母亲最深的人。小芸的父亲因嫌弃妻子长得丑,从不顾忌妻子的感受,经常虐待妻子。未成年的小芸经常看到父亲的暴虐,心底积聚了太多抹不去的阴影。甚至有好几次,她还撞见了父亲用暴力把母亲的衣服脱光施虐、不堪入目的场面。但小芸的母亲总是选择了隐忍。
上学后,小芸一直发奋读书,期望考上好的学校后以自己的能力离开她令人窒息的家。但优秀的成绩不能抹去小芸心中的阴影,更不能容忍的是一些嫉妒的同学把母亲的相貌作为攻击自己武器,于是小芸开始报复。
从初中开始,不管是邻居,还是同学,只要小芸觉得谁看不起她,她就偷掉谁的心爱之物。而每次盗窃的成功,都会带给她报复的快感。随着这种偷来的藏品越来越多,心情也格外愉悦,最后只要小芸的心情稍有不顺,便就开始朝别人下手,直到大学的盗窃案事发。
女寝室盗窃案事发后,小芸受到学校严厉处分。但因为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一个月后,她发展成为严重的抑郁症,最终被家人送入脑科医院治疗。
这又是一起悲剧。谁应该为这个悲剧负责?孙云晓认为,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保障,家庭暴力是摧残孩子健康心灵最恐怖的帮凶。每个家庭施暴者在举起自己暴虐的手之前,要考虑到这不仅是在宣泄自己的愤怒,更是在破坏孩子的精神家园,摧毁孩子健康的心理。
“子遂父愿”也害人
俊才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乖孩子。他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文学家,从初中开始,他写的文章就经常在校报发表,进入高中后,他写的文章还在校外的报纸和杂志上发表。
俊才的父亲是一名很有抱负的乡镇医生,他一心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找到治脑溢血的办法。所以,儿子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执意让儿子填报了一所医科大学。俊才虽然想学中文,可拗不过父亲的意志,违心填报了自己不太感兴趣的医学专业。
进入医科大学校园以后,俊才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体会到大学生活的快乐,只要一涉及针灸、手术等与人体接触的课程,他就惊恐不安。第一年,他硬撑了过去;到了第二年,他开始长期失眠,做噩梦,不想去教室,特别是解剖实验室……他鼓起勇气给父母写信,要求重新读高三,再报考其他专业。
他在信中写道:“我尽了所有的努力,但是我还是做不到。我求求你们让我重读,不然,我会疯的,真的会疯的……”可俊才的父亲回信要他坚持,并赶到学校鼓励他,陪伴了他半个月时间,“这两年你不也坚持下来了吗?”父亲离校时还对他满怀希望。
想回去重读,父母坚决反对;想离校出走,又怕父母伤心。俊才的精神濒临崩溃。白天,任脑子里胡思乱想,躺在寝室睡;到了晚上,才出去吃一顿饭。有一天夜里他出门散步,竟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河里……后来,水声把他惊醒。
但就是到了这个时候,父母还是没有引起警觉。其后的一段时间,俊才先后三次跑回家里,有时候显得衣冠不整,像是喝醉了酒;有时候又自言自语,别人不知所云。而且每次回家对父母都不理不睬,父母仍然以为他只是在赌气,总是好言相劝一番,送回学校了事。
终于有一天,俊才在实习医院里看到了尸体而惊厥昏倒,醒来后的他认不出自己的父母,而且追打父母,最终不得不送到医院进行精神康复治疗……
孙云晓说,中国历来有“子承父业”、“子遂父愿”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在孩子高考志愿的填报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据新浪提供的2010年高考志愿填报的调查数据,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79%的考生父母给孩子制订的高考目标为“一本院校”,而只有60%的高三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最可能就读“一本院校”,有20%的孩子觉得高考的压力来自于父母,只有2%的父母表示完全让孩子自主填报志愿。父母对孩子个人意愿的过度干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造成极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