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均衡:能否跳出既得利益格局羁绊

--------------------------------------------------------------------------------
点击次数:2713  发布时间:2011-4-6 7:00:31

 

    教育改革面临的种种挑战,背后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既得利益的掣肘。以“择校”来说,能择校者无非两类,或者权力择校,或者金钱择校。扼制甚至取消择校,利益受损的,不会是普通老百姓。又如教育管理者的利益。政府向地方、向学校放权,就会削弱教育管理者的权力,自然就剥夺了“权力”的某些附加利益。再就是教育相关部门的利益。如中小学校长的任命权,现在许多地方掌握在组织、人事部门手里,一旦归还给教育行政部门,随着权力的转移也就必然意味着某些利益的丧失(4月1日《人民日报》)。

    说这番话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近两年,他在山东这个教育大省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改革”,这场改革选择高中作为减负的突破口,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教育改革难,就难在当今既得利益格局难以打破上。“既得利益”一词并不新鲜,但是跟教育连起来,意义很深,作用很大。这些年,教育积弊越来越深,变成一座大山,压在百姓头上,大有人神共愤的意味。

    所有一切都与教育均衡有关。教育均衡有多重要?城市里,治理择校“顽疾”,消除“占坑班”,消除“天价”幼儿园,从根本上解决“大班额”现象,从根本上缓解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是根本之道;在农村,改变目前部分学校仍在追求“一无两有”(学校无危房、班级有教室、学校有课桌)的现状,改变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落后、全校仅有几台电脑的现状,改变部分学校无法吸引、留住优秀教师,优秀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根本之道。

    教育失衡的根本原因,在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张天雪看来,有非教育层面和教育层面两个角度可以归因。从非教育层面看,我国教育失衡是社会二元结构下的必然产物,是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等在教育上的反映,是长期“城市中心”、“精英主义”及“效率优先”等观念的外显;从教育层面看,教育失衡是教育政策及制度安排的衍生物,尤其像“重点校”政策、“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政策”和“教育督导与学业水平评价城乡双重标准”政策使失衡更加严重。

    百姓深受教育不均衡之苦,久矣。这个不均衡,就是教育的神经末梢,感知最深的就是百姓。至于不均衡背后的既得利益格局是啥样,又该怎么破局,一般地来说,关注的人不多。不妨听听张志勇的思考和建议:

    目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依据法律法规要求,清理规范相关部门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权力,确认各自的权力边界。一是“归权”。就是对于那些明确归属教育部门的权力,要归还教育部门,如中小学校长的任命权、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评审权,等等。二是“分权”。如把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评审权归还给教育部门。再如,教育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教育与财政部门也要进行“分权”,教育(业务)部门要使用好、管理好财政经费,财政(财务)部门要保障预算资金的拨付,监督好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等等。三是“确权”。对于那些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管理,如果权力归属从法律上看还不明确,就要通过立法、立规尽快加以明确。 

 


—— 信息源自:检察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