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四大名校不约而同 增硕士生推免比例

--------------------------------------------------------------------------------
点击次数:5240  发布时间:2010-12-3 16:20:00

 

提高招生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警惕推免变为名校间“互惠互利”

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四所国内知名高校近期公布,2011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比例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高,有些院系达到60%至80%,部分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消息公布后随即引起社会关注。这是优化生源的良策,还是有悖教育公平的失策之举?“单兵推进”的改革,能否破解考研热带来的硕士生水平本科化等问题?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如何兼顾效益与公平?记者对此展开采访。

褒贬不一

赞成:一个多赢的措施

名校扩大研究生推免比例,各方褒贬不一。赞成者认为,扩大推免比例是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大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力度的探索。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郭钊说:“各院系和研究生导师们反映推荐免试生源总体质量优于统考生源,他们更倾向于多招收推荐免试生。”学校按照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的目标确定招生计划。

据介绍,伴随着考研热升温,高校中确实存在高分录取的硕士生,因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科研能力缺乏而求学困难。

“不少本科生思维活跃,品学兼优,创新能力强,但是应试能力相对不强,通过推免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培养机构也能借此发现特别优秀的科研人才。”河南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周志强说,给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读研机会,既提高了招生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又节约了各方组织和参加统考笔试的社会成本,是一个多赢的措施。

质疑:易造成近亲繁殖

也有一些人对这种做法表示质疑。采访中,一些专家、学生有的担心校内推免比校际推免容易,推免比重扩大后易造成学术近亲繁殖;有人联想到近几年高校推免爆出的“猫腻”,担心推免比重扩大而程序不公开、透明,出现更多“走后门”的现象。

妨害教育公平也是一种很具代表性的质疑声。河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崔进军认为,我国目前享有推免资格的院校限定在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以及“211”工程、“985”工程院校。推免比重过高,实质上剥夺了其他院校、社会人士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客观上造成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警惕推免变为名校间的‘互惠互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一些专家认为,研究生招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相关改革还应注重系统性,深入推进培养环节、管理环节的创新。

记者调查

四大名校推免比重大

“统考名额比推免名额还少,到名校读硕的愿望一下子变成中彩票似的小概率事件!”准备报考某名校外语专业的郑州大学大四学生寇蔻感慨,不少同学为能考到理想的学校攻读硕士挑灯夜战,有的甚至通宵复习,可惜不少人的梦想要泡汤了。

记者查阅部分高校2011年硕士生招生简章发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所国内知名高校不少专业硕士生推免所占比重超过招生总名额的一半,有些热门专业达70%至80%,个别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中国人民大学已接收2011级学术型推免生1211人,拟招收的学术型统考生仅为889人,其国学院共有36个学术型研究生名额,已全部用于接收推免生。清华大学软件学院2011年拟招生75人,其中推免名额占60人。

在复旦大学41个招收硕士生的院、系、所、室中,至少有20个明确标注招收50%左右的推免生,其中中文系将推免生的比例定在“70%左右”,管理学院为“60%至70%左右”,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为“50%至80%”。

联合命题 统一组织笔试 共享考试成绩

北大等7高校明年

自主选拔联合考试

记者21日从北京大学招生办获悉,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7所高校,将在2011年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7所学校将在自主选拔录取中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

据介绍,此次联考的特点主要有:一是7所高校之间的地位完全平等,考生所报考的高校互为平行关系,不分先后顺序,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和各高校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多元组合,选择机会大为增加;第二,强调各高校的自主性。在考试科目设置上,尽管提供了7个考试科目,但选考哪些科目以及每科成绩如何使用,则由各高校根据人才选拔需求自行决定。考试内容由参与高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共性需求,联合命题。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