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北大清华各组联盟大战自主招生 生源成“炮灰”

--------------------------------------------------------------------------------
点击次数:5296  发布时间:2010-12-3 16:13:05

 

高校联考和自主招生正在改变当前教育应试化、招生录取不公平的现状,但中国仍面临高校自主权有限的瓶颈

□ 本刊记者 张艳玲 兰方 | 文

高校招生“战国”时代来临。2010年11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八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签署全方位合作协议,决定在2011年自主招生选拔录取中实行联考。它们还将在学生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探索更大规模和范围合作。网友戏称之为“同济联盟”。

此前的2010年11月21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等七所院校联合发布公告,称将在自主选拔录取中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根据笔试成绩确定参加面试考生名单。加入这一联盟的院校至11月25日已扩大到13所。这即是所谓的“北约”。

与之相对还有以清华大学为首、被称为“华约” 的同盟。2009年,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校首次联合开展自主招生,今年又有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加盟其中。在此两大“盟约”之外,北化工等四院校也已进行联考。

高校联盟的出现,意味着自2001年起,以深化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为出发点的自主招生改革,将一改“散兵作战”的局面,而以扩大的规模形成同盟,分别以不同形式的联考,加之多元选拔的面试,来为高校和考生提供更多选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认为,此举将成为一种趋势。

不过,在教育部11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续梅称,高考和自主招生是并行的,大的原则是坚持高考制度第一位;联考是一个新的东西,自主招生不能操之过急。

联考试水

目前,各大“盟约”招考模式大致相同。“华约”委托专业考试机构举办“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北约”则集合各校师资力量联合命题。学生在各“盟约”内可自主申请两到三所学校;高校则根据自己需求,选择性参考联考中的成绩指标,并通过更多元的面试最终录取学生。

参与联考的高校解释,此举目的有二:一是节约学校和学生的考试成本,避免学生在不同城市、不同高校间来回奔波;二是增加双方的选择机会。

此外,人们似乎还从中看到了学界呼吁多年的高校招生改革未来图景:将统一考试成绩作为一种评价指标,待成绩公布后,大学自主确定申请者的高考成绩门槛;然后结合申请者的中学成绩、中学推荐、中学综合表现以及大学的面试考察,择优录取。

在这已为欧美不少国家采纳的通行模式中,统一考试指向公平性,多元素考察指向多元化。二者结合可改变当前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应试化、招生录取不公平的现状。

尽管当前参与各大联盟的高校数量及招生名额有限,但有乐见其成者,相信由高校主导的高水平测试,将打破高考一统天下的局面,学生可用该成绩向更多的大学申请,不再“一考定终身”;也有持谨慎态度者,认为此举仅是阶段性探索,受其影响的高校与学生均有限,难成未来主流。

高招改革曲折

联考的出现,与此前中国高考制度向地方放权有关。由于出题权下放到地方,打破了传统的统考模式,统一录用标准缺失形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而招生指标由各地制定,更加剧了招生领域的不公。

1977年,中国重启高考制度。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延续至今。然而,由于不少高校将高考分数作为选拔学生的惟一标准,并以简单的一两分差别作为判断录取与否的硬性尺度,招致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抨击。同时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也越来越遭受质疑。

此后,高考制度改革也和市场化改革类似,大学招生和考试权逐渐下放到地方。一个主要的做法是,各高校在不同区域间差别性地下放录取指标。这种举措原本旨在协调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事实上却成为对本地学生优惠录取,造成招生录取中因地而异的不公平局面。

自2000年开始,教育部又启动了自主命题试点。到2010年,已有16个省份自主命题,以往的统考模式就此被打破。在主管部门看来,这是为了兼顾各地差异,方便各省市统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但在学者看来,各自为阵的自主命题,导致招生录取没有统一标准,把本不公平的招生工作更加复杂化。

北京大学宪法学者张千帆认为,在这个领域,中央恰恰下放了不该下放的权力。就和经济管制权的下放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一样,招生考试权的下放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

面对社会的不满,改革呼声强烈。普遍的共识,是将考试作为评价指标,而非选拔指标,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而在录取中则需促进机会公平,并建立多元化的录取机制。

不彻底的尝试

自主招生的出现以及大学间的联合,似乎在形成多元化的层面,向着理想图景迈进了一步。2001年,自主招生改革启动,其目的即是“打破高考垄断、探索招生方式多元化”。

自2001年起首批三所高校试点后,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选取了22所“211工程”重点大学,各自拿出5%的招生名额,进行自主选拔录取的改革试点。2004年,全国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增至28所。2010年,进行自主招生的院校达80所。

按照规定,自主招生选拔由高校自行组织,各校多在11月底公布自主招生简章,通常面向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及学科特长生。考试一般由笔试、面试两部分组成。通过考试的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在高考录取时,考生可获得20分或不等的优惠。

近一两年,各高校招生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从2009年起,生源质量好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将不再设定5%的上限,北京大学公布的自主招生比例将达到10%。对少数特别优秀的考生,高校可以突破原有的限制,不要求考生分数必须达到生源所在地同批次分数线。

不过,照此前的格局,学校自主命题的考试仅在该校适用,参考学生有限,其影响力与全国高考不可同日而语。而当前联考的出现,则似乎渐渐切入“打破高考垄断”的题中之义。

如“华约”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即已向着社会化的考试品牌发展。厦门大学招生办张主任告诉本刊记者,“北约”选择联合命题的方式,也是为了集合各校的师资力量,打造更科学的测试方案。

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看来,不同的联考品牌完全可能更加社会化,并与高考品牌相竞争。作为不同的考试,品牌间可以通过公信力、质量等方面的竞争,获得更多学校的认可,成为更多学校所采纳的评价指标。

不过,在当前各高校的自主权限范围内,联考所覆盖的学生面还十分有限,且学生参加完自主招生后还要进行高考。不少家长担心,越来越多的联考事实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更为家长所质疑的是,联考是否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几大名校近年来对尖子生、“状元”的争夺日趋白热化,不少专家指出,当前的联考模式有“圈地选羊”之嫌,加剧了生源的竞争。如此前北大与清华等名校的自主招生,往往在同一天进行,考生不得不作出取舍。

熊丙奇指出,“高校联考+自主面试”是可行的,但当前考试是与学校捆绑,因而在事实上会成为高校抢生源的工具。各个学校考试时间基本是同一天,联考进一步限制了考生参加另一阵营学校的考试。更重要的是,学生最终还需参加高考,获得降分资格后只能报一所学校,最后沦为各高校之间争夺生源的“炮灰”。

公平性难题

更大的难题,是在自主招生考试的公平性上。

与由行政部门主持的高考相比,由高校主持的联考,其甄选成本相对高昂。尤其对比5%的招生名额,高校不可能组织面向全国考生的考试。谁有资格参与自主招生选拔,便成为难题。

各校自主招生的简章上,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普遍是“优秀”的高中应届生。何为优秀,并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的教师赖兵告诉本刊记者,重点中学一般都能拿到自主招生的指标,由学校推荐优秀的学生。

此外,没有推荐名额的学校,或者未被学校推荐的学生,还可以自行去各高校网站下载表格自荐,不过基本都石沉大海。

北大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的报告印证了上述说法。该报告在调查了北大、清华两校的自主招生名额分配情况后发现,虽然其自主招生面向全国,各地的招生比例没有公开,但可以肯定北京市考试通过考试的比例远大于其他地区。

即便在北京市,各个中学的考生参加自主招生的机会也是不平等的。并非所有北京申请人都有机会,他们首先得经过一轮“初审”筛选过程,初审“合格者”才有机会进入笔试和面试,而只有30所左右的北京市中学所推荐的学生才符合初审“合格”的标准。

重点学校在自主招生中优势地位的制度化体现,即是北京大学所推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得北京大学“实名推荐”资质的全国39所重点中学校长,在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可实名推荐优秀的学生。合格的学生将免于参加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笔试,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京大学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

在此种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学生弱势地位十分明显。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一中高三班主任姜成老师说,县级中学几乎没有人能参加自主招生的笔试,而获得该信息的学生人数也十分有限。在承德市实验中学老师袁福山看来,包括北大推行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内的各种招生改革,只是全国少数重点中学的游戏。

宪法学者们对此表示担忧。张千帆指出,自主招生考试命题灵活多样,并不按照课本内容命题;农村考生从小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知识面较城市孩子更窄。在面试环节,考试的口头能力、反应速度、整体形象等方面,农村孩子也很难有优势。更何况面试在学校所在地进行,为参加考试所付出的物质投资也是不少农村家庭难以承担的。最为关键的,农村中学很难进入高校所认定的“合格”学校的范围内。

不可否认的是,以联考为趋势的自主招生,虽然打破了以往高考模式的垄断,但在招生数量有限且降分幅度有限的情况下,多元化作用有限。而考生参加自主招生机会的不均等,反而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招生中的不公平。

呼吁进一步放权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认为,上述问题不难解决:先进行全国统考,在此基础上,各大学也可以自主考试。他说:“无论考试方式和组织主体如何,都必须保证对全国的考试完全开放、平等。”

至于作为选拔基础的全国统考,是高考还是其他社会机构或者高校主持的联考,他认为应该由大学自己决定。不少学者进一步指出,大学的自主招生比例也没有必要局限在5%或10%范围内,完全可以达到100%。

2007年,中南大学在湖南开始了“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根据这个获得教育部特批的试点方案,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中南大学将划定一条“考核资格线”,达线的考生可以申请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考核。最终考生的高考成绩和学校的考核成绩共同构成综合评价成绩,并作为学校录取的依据。录取工作在本科第一批录取工作之前开展,不影响落榜考生继续参与正常的录取程序。至于考核内容,则十分“特别”,包括公民素质、科学思维、人文素养、人际交往、创新想象以及个性特长。

尽管此番探索仅在湖南省内小范围进行,但无疑为后来者提供先鉴。2010年11月9日,北京大学网站上公布北大11名教授联名致信北大校长要求招生改革的公开信。包括文东茅在内的11位教授认为,北京大学应当进一步加大招生改革力度,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

他们建议的方案,即是以高考成绩作为基本门槛,学生根据高考成绩再向北大提交申请,并参加多学科专家团队组织的面试,以此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察。

联名信称,为了实现这一改革,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以确保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原则,防止腐败行为发生。

不过,这样的方案,需要教育部门对高校进一步的放权。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介绍,当初教育部之所以会限制自主招生的学校和招生比例,并且要求通过自主招生的学生还要参加高考,就是担心操作不规范,存在腐败、舞弊,造成新的不公平。

当前各高校公信力、信誉度还有待建立,高校的权限究竟放到哪一步为宜,教育部表态:“谨慎地推进”。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