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 点击次数:38424 发布时间:2010-12-3 15:15:13 体制不能不突破旧制,做一些新的开拓,但同时旧的思想和体制对北洋海军的后勤建设仍有着相当严重的消极影响。 北洋海军在三基地建立了复杂的后勤机构,建立了军用仓库、铁路、电报、医院等近代化的后勤保障设施。这中国军队在近代化事业中迈出的十分重要的一步。但后勤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现在:海军提督无权节制后勤,造成了海军内部指挥系统的多元化;各个后勤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后勤指挥机构;恤赏兵勇制度过于苛刻,不能激发士兵热情,等等(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242页。)。 (五)新军军事后勤研究 对新军后勤建设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北洋新军的军事后勤建设上。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被迫实行军制改革。袁世凯、张之洞等地方大员开始仿照西方军事体制编练新军。 1.后勤体制建设 袁世凯、张之洞等比较重视新军后勤,将后勤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1896年后,袁世凯在新军中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近代军队后勤体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后勤体制的初步确立。这种后勤体制经过不断完善后,逐步推广到全国新军的编练中去,使全军有了统一的后勤统领机构和原则上统一的后勤制度(注:王其坤:《中国近代军事经济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2.军费的收支 清廷通过“征天下之饷,练一省之兵”,使北洋六镇迅速成军。有人指出,北洋军费的78.3%来自辛亥革命后独立的省份。因此,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一手推翻清王朝,一手压迫南方革命党人屈服,军费上的考虑,是其采取如此行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注: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页。)。在官兵的薪饷上,明显的特点是北洋六镇军费充足,比旧军的薪饷有所提高。地方各省新军的军费,除少数镇是由中央的度支和陆军两部协商筹拨外,绝大多数则由地方就地筹款。有些地方督抚在军费筹措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裁撤旧营,腾出底饷,以增加新军薪饷;借洋款充饷,等等(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280页。)。由于经费的拮据,薪饷多不能足额发放。 3.武器装备 北洋六镇皆装备了西洋先进武器,并努力统一武器的口径和规格。对武器的购买、生产和保养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进一步提高了武器装备的近代化程度。对于各省的武器装备,由于经费短缺和购买武器的混乱无章,武器装备中仍是新旧武器并存,新式武器也是口径和规格极不统一,给保养和作战都带来很大困难,限制了新式武器战斗力的发挥。但湖北新军不同,在张之洞的努力下,该军薪饷比较充足,武器装备也较精良(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348-349页。)。 另外,在交通通讯上,近代化的交通通讯设备如铁路、轮船、电话、电报等开始运用于北洋及各省新军中,但旧式落后的骡马运输仍在新军中占很大的比重。在医疗卫生上,建立了近代化的军事医疗保障制度和随军及后方的医疗机构,配备了掌握西方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在军事后勤教育上,创办了一些专业技术后勤学校,培养近代化的后勤技术人才(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318-332页。)。总体而言,晚清编练新军的实践,虽有局限,但促进了中国军队后期近代化的发展,其明显的进步则体现在北洋新军的建设上。至于其他各省新军的进步,则显得十分缓慢。清庭曾制定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计划,但直到清朝灭亡,也没有实现。其中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基础异常薄弱,旧军虚糜军饷,编练新军的军费异常拮据;二是有些地方督抚蓄意抵制,在编练新军上敷衍了事,却极力加强巡防营等地方部队。这一方面反映了清廷和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旧军队的存在,地方实权人物便可以在军队开支上谎报军费开支和吃空饷,大发其财(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366-367页。)。 三、反清武装力量军事后勤研究 在晚清,与清军对立的国内武装力量就是太平军、捻军、陕甘回民起义军等农民起义军,还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力量。晚清农民起义总体上还没有摆脱旧式中国农民战争的模式,但它毕竟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同国内外敌人战斗的过程中,其战略战术、体制编制,武器装备等也在发生着或多或少的的变化。同时,他们的存在,也迫使清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发生一系列变化,促进了中国军队后勤近代化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党领导的反清力量的后勤建设也有一定的特色。因此,研究农民起义军和革命党起义军的军事后勤建设,对探究中国军队后勤近代化也是有意义的。在农民起义军的研究上,学术界侧重于太平军。其中,太平军的后勤保障建设是主要研究内容。对于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军的军事后勤研究,尚未见专门的论述出现。 (一)太平军后勤保障研究 有人把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后勤建设联系起来研究。得出太平天国领导人忽视后勤建设,缺乏军事经济思想,是其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表现在:一是没有大力加强军事经济建设,使得太平军在军费、粮食、兵员、兵器和军事运输等方面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使太平军作战不能持久(注:华强:《太平天国军事经济思想检讨》,《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第69页。)。二是存在着严重的流寇主义,没有大力加强后方根据地建设;太平军实行“因粮于敌”的后勤方针,饷事依赖兵事,对战争依赖性大,军队无根(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112页。)。三是缺乏知人善任,后勤管理不善(注:王北生:《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后勤》,《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第94页。)。但太平军在后勤建设上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后勤体制 太平天国实行军政一体的制度,在经济上也实行军民合一的战时经济体制,因此,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是军队的粮饷收入。太平军的后勤体制与整个太平天国的财政体制连是在一起的。有人指出,太平天国在首都天京有一系列的典官建制,这些中央政府所属的典官及其机构,由于职能是大多军事后勤管理和制造方面。因此,他们可以看作是太平军总指挥部的后勤军需机构(注:陈崇桥、张田玉:《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97-99页。)。圣库制度是太平军后勤保障的根本制度。太平军的物资供应都从圣库中获取。定都天京后,设立了总圣库,又设立总圣粮,将粮食从总圣库中分立出来。就其职能而言,总圣库、总圣粮所管的事务,均属后勤保障性质,相当于总后勤部(注:张一文编著:《太平天国军事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6页。)。
—— 信息源自:热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