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我们为什么没有牛校

--------------------------------------------------------------------------------
点击次数:2412  发布时间:2010-12-1 11:33:13

 我们为什么没有牛校?

  国人重视各种排行榜。在我们这里很被看重的全美大学排行榜,没有一个美国大学校长会把它们当回事。哈佛是高贵的人文传统,斯坦福是地道的美式实用主义,普林斯顿以理论研究著称,麻省理工以科技领先自豪。各有各的个性,风格千姿百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不过,国内各个高校的理念看似高度统一——大跃进式地堆砌大学城、跻身各大排行榜前端已成为各校领导乃至各地政府炫耀其政绩的“面子工程”。

  记者/季天琴

  牛校牛在哪?

  清华、北大的学生算是见过世面的了吧,但是,看看网上那些欧美名校的公开课,那些曾经的优越感会不会骤然间灰飞烟灭?

  今年3月里,复旦大学延请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教授讲座。前往追星的粉丝无数,提前两个小时到达会场还嫌太迟,才能勉强挣得一个站位。

  忍渴挨饿的同时,在现场观看Sandel如何与前后左右挤满的热切渴望的学生们讨论,观众仍然大呼值得。在散场之后,在门口买Sandel授课讲义的人挤成了一堆,抢到最后一本讲义的学生乐得飞飞的。

  这位Sandel教授1982年就因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在学术上扬名了,还曾任职于小布什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不过,他在中国的突然走红,全仰仗于网络公开课的流行。他在哈佛教授的那门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算得上是网课的里程碑,其意义如同《越狱》之于美剧在中国的流行。

  网络名人和菜头在“以人格保证”强烈推荐该课程,曾说:“并非因为它只适合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又或是只适合于哈佛学生那样的高智商人群。单看西方思想家的思辨过程,就已经足够性感。”

  这个道德与政治哲学的入门课程,是最受哈佛新生欢迎的公开课。每周,超过1000位学生坐在哈佛的大礼堂里,听Sandel口吐莲花,学生们同时还将接触过去一些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洛克,然后师生们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

  所谓“思辨的性感”——大体可以理解为:彼此尊重,在对话中修改或坚持自己的判断,虽然没有统一的最高原则,但都以不侵犯他人正当利益的自由最为重要。

  网友Frederick Wang在看完该片后感慨:“推荐它不是课上得多么好,而是社会体制在高等教育里的体现。民主的精髓就在这里,争取大多数的同意,那么精英就要把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解释清楚。这样的社会是思辨和成熟的。相反,把民众排除在外,就必然会愚民。长此以往,两种社会表现出的智识差距判若云泥。”

  对于那些求知欲很强的人而言,这些各路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如同一个挤满了山珍海味的菜单——耶鲁大学的哲学系教授Shelly Kagan为本科学生开设名为“死亡”的公开课,这个穿着牛仔裤、帆布鞋,长相酷似萨达姆的“大仙”坐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地和一帮年轻人大谈生命和死亡的本质。他还花了五节课的时间和来自物理系、电子系、化工系、政治系的学生讲解柏拉图的《斐多篇》对灵魂本质的讨论,这可不是随便在哪花上一点钱就可买到的心灵鸡汤。

  “再怎么比较也是血泪”

  哈佛、耶鲁之所以能成为牛校,当然是因为人家很有钱,也有良好的声誉积淀,所以能雇到最牛的教授,招到很牛的学生。 同时,也因为他们蕴含了丰富的博雅精神。这点,从哈佛的“核心课程”上最能集中体现。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开放给本科生的基础课,学生们从中挑选几门作为必修课。对此,哈佛开宗明义声称,核心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其“核心课程”被分成七个领域:外国文化、历史、文学、道德判断、数理判断、科学、社会分析。仅“道德判断”这一板块而言,除了上述招致万人空巷的那门《公正:该如何做才好》,还包括另外13门课程,罗列如下:

  《民主与平等》、《国际关系与伦理》、《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儒家人文主义》、《有神论与道德观念》、《自我,自由与存在》、《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比较宗教论理》、《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现代政治哲学史》。

  这还是九牛一毛。事实上,仅仅是针对本科生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以及对这些课程3-5行的介绍,哈佛就一口气列了1000多页。

  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媒体人士贺某毕业于北大中文系,他自称是咽着口水看完了这个课程清单,过去多少还有点的牛校感不堪一击,当场崩盘。

  他悲凉地声称,“我显然已经不敢把我读的学校叫做大学了。”

  其实北大曾经还是有点样子的。在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中,附载了《(民国二十三年度)国立北京大学一览》,193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的课表,豪华得令人目眩神迷。就连当年外系所开供中文系学生选修之课程中,梁实秋、周作人、钱穆、向达等牛人的名字也频现。

  不知道现在的清华北大,能给那些一心向象牙塔里扑腾的18岁孩子,开出上述课程中的几门?

  好事者在网上检索出《2007年北大中文系上半年本科生课程表》,整理出必修课寥寥十几门。对比完了新旧两个时代的课程表,网友们纷纷感慨“那时的大师还是上课的”,“俱往矣,再怎么比较也是血泪”。

  专栏作家刘瑜在论及名校等话题时声称,“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就像Sandel教授在《公正》一课的结尾语中告诉他的广大粉丝,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

  “一旦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环境,世界将不再一样。我希望你们,至少已经体会到了一点点的不安。这种不安,会促发我们的批判性思考,以及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完善。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你们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将把你们带向何方。如果我们至少做到了这点,如果理性的不安继续在折磨你,那么,我们就不是一无所获的。”

  因为国内的大学闹出的笑话不少,所以媒体也动不动就会把“大学精神”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一下。基本上大家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是职业训练所。

  据说,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不过,国内的名校,经常为自己是不是一流名校争得脸红脖子粗,这点就很没人文精神了。

  国人重视各种排行榜。在我们这里很被看重的全美大学排行榜,没有一个美国大学校长会把它们当回事。哈佛是高贵的人文传统,斯坦福是地道的美式实用主义,普林斯顿以理论研究著称,麻省理工以科技领先自豪。各有各的个性,风格千姿百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

  不过,国内各个高校的理念看似高度统一——大跃进式地堆砌大学城、跻身各大排行榜前端已成为各校领导乃至各地政府炫耀其政绩的“面子工程”。

 


—— 信息源自: 新民周刊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