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8日,由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以及湖南大学、潇湘晨报社、晨报周刊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鲁迅论坛”,在拥有1032年历史,我国最早的教育学府—岳麓书院旁的湖南大学校区大礼堂隆重开幕,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教育兴国、首在立人”,由大会主席、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委员周令飞主持。
当代著名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欧洲华人学会理事长、德国汉堡大学兼浙江大学教授关愚谦,美国加州大学院士、世界文化总会主席范光陵,著名鲁迅研究学者王富仁,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著名学者、教育专家杨东平,心理学博士、著名家庭教育学张怡筠,“中华民国自主学习促进会”执行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亚洲最好的另类教育创办人李雅卿,著名民办教育专家、上海远东学校校长陈孝大,香港国际创价学会教育部部长罗英才等来自台湾、香港和内地的海峡两岸三地的著名专家学者汇聚学府,畅谈教育,缅怀鲁迅先生“立人”思想,解析中国教育的现状。
湖南大学副校长栾永玉致欢迎词说,鲁迅先生其实与湖南大学有着不解的渊源,原湖南大学校长朱凡先生与鲁迅先生交情匪浅,鲁迅先生将《铁牛》、《呐喊》馈赠给朱凡,激励他从一名公共汽车售票员成为一名学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朱凡用阿累的笔名写了《一面》,后来,此文被选入小学课本。
2008年,是鲁迅先生《狂人日记》发表90周年,在文中,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2008年,也是鲁迅先生《文化偏至论》发表100周年,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角逐列国,首在立人”的观点。
潇湘晨报总编辑刘剑表示,鲁迅先生生于忧患,他的思想是忧患的思想。忧患思想运用到现在的经济社会也很适用,“推动经济的同时,也要推动思想,把好的思想传递下去。”
众专家认为,100周年前鲁迅发表的《文化偏执论》是他关于文化的纲领性文件。“如果有人要问鲁迅一生对社会有许多的批判或曰抨击,但是有什么建设性的国策?‘立人’肯定是一个重要的答案之一。”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认为,所谓“精英”不需要被立,“弱者”才需要,所以,如何让鲁迅从书斋和课堂走近大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上海鲁迅文化研究中心的周令飞也十分赞许这种观点,他介绍,他在2006年撰写的长文《鲁迅是谁》中就曾阐述过这种观点,认为“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这次长沙论坛邀请的嘉宾更加多元化,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阐述对鲁迅的理解,主论坛面向市民和学生开放,这样能吸引更多领域的学者和读者。
在18日至19日为期两天的十余场讲座中,来自各地的各位专家从“立人”和“教育”的角度,探讨中国教育的困境和矛盾,同时就各地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台湾专家李雅卿介绍,台湾的教育也经历过学科挂帅、威权体制、形式主义、文凭主义等阶段,但在台湾“解严”后,民间开始推动政府进行教育改革,涌现出了“自主学习”等一批全新的教育模式。关愚谦先生畅谈了二战后的德国教育改革。刘道玉先生针对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了精辟论述。他介绍说,在百年诺贝尔奖的历史上,600多位获奖的自然科学家中,竟然有近500名出自30所研究型大学,他认为创办中国一流大学的要点是在创办研究型大学。在比较了巴黎高师、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治校理念后,他认为目前中国大学最致使的缺陷就是大学精神的缺失、教育失去了创造性。针对目前纷杂的大学排名,他个人认为英国《泰晤士报》教育周刊的排名是不科学的,国内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则相对比较可信。
台湾心理学专家张怡筠和湖南科技大学的潘年英教授,不约而同地指出了目前学生中比较严重的心理隐患问题,认为这是功利化的教育缺乏真正的“立人”导向所致。
还有来自鲁迅中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鲁迅研究专家和教育学专家等参加了此次论坛并发言。
对于本届论坛的召开,湖南教育学会会长陈白玉认为,这样的论坛在长沙召开可谓教育界和思想界的一件盛事。在18日的开幕式上,陈白玉告诉听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给他打了三次电话,他非常愿意来长沙参加论坛,但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成行,所以特地发来了贺信。
很多读者也表示,18日、19日的鲁迅论坛是长沙今年最密集的高层次演讲,网友“山中子”在一篇《逃课去湖大》中说:“陆陆续续地听了三四个人的演讲,煞是感叹:我们学校什么时候也能举办如此的一次讲座呢?且不说来的都是些专家,光是这种学术氛围就很令人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