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一纸校方与学生签订的“自律协议书”将山东建筑大学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个被部分学生和网民称为“生死状”的协议,究竟是学校免责的“挡箭牌”?还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新手段?针对公众质疑的问题,记者与山东建筑大学校方和学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是否强制学生签订?
记者:学生们对“协议书”的哪些内容争议比较大?
陈凯(大二学生,化名):让大家最为不满的是协议书的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第十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法律责任。其中包括地震、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以及学生自杀、自伤等6项内容。第十一条则对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等4种情况发生的事故作出规定。
记者:山东建筑大学在校学生两万多人,都签自律协议了吗?
赵明吉(山东建筑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大部分学生都签了,具体数字目前还没有统计。
记者:签这样的协议,是强制性吗?
陈凯:我们专业有200多人,基本都签了,而且代签都不行,要自己签。
杨先永(山东建筑大学党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这是学校学生工作处开展的一项大学生安全教育活动。网络上有一种说法称学校强制学生签协议,这并不是事实,学校并没有强制学生签订协议,也不会因为学生不签协议处罚学生。
校方是否在逃避责任?
记者:学校为什么要与学生签订这个“自律协议”?出于什么考虑?
赵明吉:“自律协议”是学生工作处和学生签订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签订协议是安全教育的一项活动,学生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
记者:有人质疑,“自律协议”有选择性地摘录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内容,只写了学生的责任,而与学校相关的责任条款没有摘录,有逃避责任的嫌疑。
杨先永:这个“自律协议”的制定,纯粹是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为目的,它不是法律法规。如果真的出了责任事故,肯定不会按照这个协议来操作,国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怎么能逃避责任?学生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比其他人更爱我们的学生,学校和学生不是对立面。
是否违反国家法规?
记者:山东建筑大学与学生签订自律协议,从法律角度看妥当吗?是否违法?
杨先永:网上所谓的“生死状”言过其实,大家都关注的第十条和第十一条,完全是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原文,协议的精神和原则是符合法规的。
记者:引起争议的这份“自律协议”会不会作废?还没有签的是不是要继续签?
杨先永:这次活动是由学生工作处发起的,至于会不会终止或者废除,学校目前还没有决定。当然,虽然这项工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工作的方式方法值得商榷,进行安全教育也可以通过其他更有效的措施,而不一定要用签协议的方式。
据新华社济南11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