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日报》11月10日报道,北大校长周其凤正面回应11位教授关于打破为高考分数论的来信,即建议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周校长对此表示“听取意见,以求完善”。
“打破唯高考分数论”是否将成为可能,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不可能与可能或许都有不少理由可讲。
我的看法是,只要北大能带头打破唯分数论的坚冰,分数加面试即素质测试的方式必将代替单一的唯分数论。因为这是教育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的必由之路,舍此,我们将无法培养创造性人才,更遑论培养杰出人才。
北大,北大应当当仁不让,率先来担当这一改革者的责任。回想一下,我们在一条唯高考分数论的老路上走了多少年了?期间,许多问题就是在这条老路上产生和积累的。实践证明,唯分数论不是高考录取新生的唯一公平合理的科学选择,多少仁人志士在不断反思甚至批判,诟其病而斥以责,但是,其作为一种招生制度却一时难以得到科学的修订个改变,关键不是认识不足,而是惯性太大,是一成不变的思想在作茧自缚。
如今,是该彻底反思、果断采取改革措施的时候了,否则,我们就会丧失发展的机会。我们需要稳定,但是千万不要拿稳定当不思改革的政治借口。道理很简单,我们不要一成不变的稳定,我们需要的是发展中的动态平衡,因为任何稳定都是发展变化中的稳定,一成不变的稳定都不是真正的稳定,这是基本的哲学常识!
另外,素质教育我们已经搞了几十年,但是由于考试制度的钳制,改革成效并不显著,不少地方的中学教育教学仍然顽固地抓住应试教育不松手,就是因为唯分数论在作怪,以至于“考什么教什么”竟然成为教育的法宝,而不考的则一概不教,于是道德教育、兴趣教育、责任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健康教育都让位于高考分数教育。于是我们的大学出现了诸如马加爵杀人现象,不少地方出现了学生跳楼结束生命的教育现象,出现了减负减负越减越负的怪现象。
中学层面的素质教育真正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的确需要大学招生制度走向素质选择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因为招生制度始终是决定中学教育价值选择的唯一力量所在,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守着现成的有明显缺陷的制度继续下去:一个总分要么成就考生的命运,要么断送考生的命运,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可痛和可悲的吗?一个缺乏素质教育的国家难道会有真正创造性的未来?
北大有理由走在招生制度改革的前列,北大也有责任走在打破唯分数论的前列。
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未来的呼唤!
我坚信,只要北大敢于第一个吃螃蟹,那么,打破唯高考分数论就必将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