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北大正讨论高考成绩与面试相结合招生方式

--------------------------------------------------------------------------------
点击次数:3238  发布时间:2010-11-10 15:24:26

   本报讯 (记者 郭少峰)北京大学有关人士昨日透露,北大正在讨论在部分省份试点“高考分数加面试”的自主选拔录取方式的可行性方案。

  “部分省份试点高考成绩加面试自主选拔录取方式”在形式上与11名北大教授联名信中提出的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有相通之处。这种方式是高考成绩公布后,划定面试分数线,由北大本校专家团队对面试分数线以上提出申请的考生进行面试。

  联名信介绍说,“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就是在以中学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考生提交申请和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的环节,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等的考察,以此综合决定对学生的录取与否,从而维系招生工作中高校的自主性,扩大高校教师在招生选拔过程中的作用。

  北大校长周其凤在回复中除了肯定“来信非常认真,对现行招生方式进行了客观评价”,还对联名信中“改革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做了很好的阐述”。他本人完全同意这个建议,只不过“考虑到招生改革事关重大,怕考虑不周,因此向北大同仁和校友征集意见”。

  北大招办昨天也回应说,招办已注意到这封联名信和相关报道,信中所反映的问题的确是当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中的重大问题。教授们的观点、思想和智慧对于推动北大招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深受启发”。

  北大招办同时强调说,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事关重大,将认真研究教授们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听取方案,周密论证。

  ■ 反应

  中学校长:动机好,操作难

  昨日,对于北大11位教授提出的改革倡议,北京市内的一位要求匿名的示范性中学校长表示:动机虽好,操作有难度。

  他解释说,如果降低笔试要求,每降低一分,上线人数就会成百上千地增加,这将给面试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这位校长表示,目前对改革建议无法评价,只能等待北大下一步出具体操作方案。

  顺义二中的常务副校长高路则表示,如果还是要靠高考分数来决定,这种自主招生的力度还不是很大。他评价说,既然要求高考分数达到一定的分数线,那仍是要求各科都比较平衡,“这不见得就是人才,也许高考分数不是那么高,但一些方面特别突出,只要符合北大的选择标准,那也是人才。”

  高路以个人身份评价说,北大如果真的实行自主招生考试,就应该自己出题,自己确定录取标准,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学生。“这样中学生才敢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兴趣,学校才敢于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十一名教授名单

  高 松

  (北大化学学院教授、院士)

  陈十一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饶 毅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文东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叶沿林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跃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吴国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潘剑锋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康 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流程图

  中学学习情况+高考成绩

  划定面试分数线

  学生提交申请材料

  北大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前往各省市组织面试(包括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

  综合决定录取与否

  备注:根据联名信建议制作,仅供参考

  “应给北大尝试的机会”

  ■ 对话

  文东茅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教育制度与政策、高校管理。 

  对话动机:11月5日,他跟其他10名北大教授联名致信北大校长和北大招生委员会,提出要改变北大现有的招生政策,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北大有关人士也透露说,北大正在讨论在部分省份试行这种录取的可行性。

  动机

  “高分学生中分数无意义”

  新京报: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封联名信?

  文东茅:这种想法不是现在才有的,每一个参加招生的人,包括在大学教书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有些好的学生靠考试招不进来,一些只会考试的学生想推出去又推不出去。

  其实最高分数段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没有实际意义,现在的学生往往用大量精力去追求那几分,优秀的学生也是如此,这是极其有害的。

  尤其是今年北大清华关于状元统计的事情,这对两个学校而言都是很丢脸的事情,再多状元也不是一件多光彩的事情。其实状元有很大的偶然性,高考前100名的学生一般学习能力没有什么差别。

  新京报:你们11人的学科背景都不一样,怎么达成共识的?

  文东茅:我们11人中不少是院长,平时我们碰面的机会很多,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涉及到招生的问题。酝酿联名信有很长时间,议论也有半年时间了,然后起草、传阅。

  焦虑

  “孩子被过分训练化了”

  新京报:信中说“怀着对北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焦虑和期盼”,有哪些焦虑?

  文东茅:有两点。第一,感觉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也很勤奋,但他们被过分训练化了,能很快地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这就是高考训练出来的。其实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或者有很多答案的,或者始终没有正确答案的,他们缺乏求异思维和独立判断。

  有老师说,学生只对高考关心,他们对其他的不关心。如果学生缺乏基本的忧虑和关怀,就没有持续追求的动力,就没有大的志向。

  新京报:第二个呢?

  文东茅:再一个是深层次的忧虑。人首先要有健全的心智,不仅能创造生活,同时还可以享受生活。现在的学生为了应付高考,身体和精神压力增大,身体素质下降。在美国,中学发展目标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会享受闲暇生活。而我们的高中生没有闲暇,也没有人告诉他们怎么享受闲暇。

  新京报:联名信给北大校长是期望北大能有所突破?

  文东茅:其实不仅希望北大能这么做,至少是优秀的高校都参与这么做。

  世界上那么多一流大学都是在考试基础上加面试环节,香港的高校在内地面试之后甚至都可以不要状元。

  困惑

  “高校不能拒绝一个人”

  新京报:联名信中说,你们是不同程度地参与过招生工作的老师,招生中有何感触?

  文东茅:其实招生不是高校在选学生,而是在争分数线的高低,是为了争状元。花了很大的力气却没有太大价值,发挥不了老师的作用。

  新京报:这就是你们在联名信里所讲的那种“拉生”、“求生”活动?

  文东茅:不仅仅我们学校,全都这样,这是不正常的。招生本来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学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选学生,现在只有一个标准,高考分数。高校没有选择余地,高校不能拒绝一个人,分数决定一切。

  新京报:就是说,只看高考分数不仅害了学校,也把学生给害了?

  文东茅:确实如此,比如说有些学生为了上北大,如果觉得分数有点悬,就报一个所谓的冷门专业,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根据我们的调查,到了大学之后3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

  新京报:那遇到过不想要但又不能不要的情况吗?

  文东茅:肯定有的。有一年我去招生,有一个所谓“裸考”状元,我们见了面之后,半天说不出话来,但为了学校的声誉也得招,过了两年之后这个学生退学了。

  高考

  “要以高考成绩为基础”

  新京报:你们主张的方式,跟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样,依然没有否定现行高考制度?

  文东茅:我们主张在高考基础上的增量改革,不是否定高考。我们提出,一定要有相当高的分数才能进入面试环节。高考还是能考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包括学生的记忆力,毅力,细心等。

  但有很多能力是通过高考考不出来的。比如考古、国际关系、军事、古文。

  新京报:除了知识和兴趣爱好无法测量,还有哪些是高考无法涉及但可以在面试中弥补的?

  文东茅:如对社区的了解,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就是要通过这种面试来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关心弱势群体。

  面试

  “不简单看重唱歌跳舞”

  新京报:联名信中说,“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下,面对略低几分的优秀农村考生也爱莫能助。如果按你们的设想,能保证农村生源的公平吗?

  文东茅:其实按照纯高考分数来录取,已越来越不利于农村孩子,我做过这方面的统计,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的农村生源比重越来越小。

  面试对农村孩子并不是一定不利。很多教授对能力的考察并不简单看重唱歌跳舞。我曾参加过一次自主招生,有一个农村孩子,个子不高,普通话也不好,长得黑黑的。当时的问题是遇到井喷事件之后,该怎样制止造成的危害。这个孩子反问了我们一句,“周围有没有人?”

  事后我们一致给这个孩子很高的分数。因为有人之后的办法是不一样的,科学家必须以人的价值为最高价值,而不是首先想到节省成本。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很看重的。

  新京报:但你们的设想仍要以高考分数为基础?

  文东茅:考试方式本身不是为了解决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问题,我们的建议对农村孩子可能会有利。入围条件降低,增加了入围面试的孩子,农村孩子进入的可能性会增加。

  腐败

  “北大自主招生几无腐败”

  新京报:除了公平问题,这个过程中环节更多,主观的因素更多,招生腐败问题如何预防?

  文东茅:社会公众对社会的信任程度比我想象的更低,对积极的东西缺乏信心,我个人觉得至少也应该给北大做出尝试的机会。不能因为可能出现的包括腐败等问题而不去改革,不去尝试。

  从实践情况看,北大开展自主招生这么多年,严重的腐败问题几乎没有。

  另外也有很多机制来规避,如不提前公布名单和去向,实行省籍规避制度,湖南人不到湖南省面试等,这就避免很多腐败的机会。不可能因为可能出现腐败问题就不做了,这样社会就不会进步了。

  就整体上而言,目前我校实行的始终还是一种“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并且被动地接受数量有限的高分考生的挑选。

  以简单的一两分差别作为判断录取与否的硬性尺度,而不问学生的素质如何?专业理想如何?对于本校热爱与否?这样的录取必然给以后的培养带来太多困难。

  ———联名信

  其实状元有很大的偶然性,高考前100名的学生一般学习能力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的高中生没有闲暇,也没有人告诉他们怎么享受闲暇。

  面试并不是对农村孩子一定不利。很多教授对能力的考察并不简单看重唱歌跳舞。

  ———文东茅

 


—— 信息源自:新京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