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卖掉裤子也要把大学建起来”

--------------------------------------------------------------------------------
点击次数:35000  发布时间:2010-11-10 15:19:12

 

  1983年成立的深圳大学,办学规模最初规划4000人,而现在实际在校学生3万人,20多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编者按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但高等教育这块短板始终与深圳产业发展不相匹配。

  然而,在高等教育事业上,深圳先试先行,从创办“没有围墙的大学”―――深圳大学,到国内异地办学较成功的实践―――深圳大学城,再到“国家级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南方科大的建立,通过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正因如此,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人才培养之路让人充满期待。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迅速建设中的深圳特区亟需高端人才,在厚重的期望中,深圳大学应运而生。这所1983年成立的特区大学,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仅用20多年时间,就实现了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教育的“三连跳”,成为改革开放后诞生的学校中最早取得博士学科点的高校;办学规模由建校规划的4000人到现在实际在校生3万人。

  1/4财政收入拿来建大学

  1984年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蛇口视察途中,陪同视察的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指着南山后海湾一片空地对他说,“我们将在这里建深圳大学,今年秋就在这里上课。”

  而彼时,深大校园还没建起来。1983年,当年的宝安县委大院被腾空给深圳大学做办公楼和学生宿舍,而学生上课是在旁边电大的教室里。由于没有合适的场所,1983年9月27日,深圳大学成立暨首届开学典礼只能在深圳戏院举行。

  虽然条件艰苦,但深圳办大学的决心坚定。1983年初,深圳决定创办深圳大学,同年5月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的梁湘说:“这里有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给你们了,你们好好规划一下,看看要多少钱。我们还很穷,请尽量节省,注意实事求是,我们决心贷款来搞教育。这个决心下定了,卖掉裤子也要把大学建起来!我们拿出钱,拨出地,请你们给我们生产人才,人才!”而此时深圳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到2亿元,却决心拿出5000万元建设一所大学。

  深大初创,北大、清华、人大、中大等多所名校的一批教授到深圳大学担任一线教学骨干,而很多广东省各地市的高考状元也慕名来到深圳大学,即“深圳无名校,名校在深圳”。

  推行学生自我管理

  创办初期的深大,洋溢着“特事特办”、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气氛。以办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为己任,深圳大学从南山后海湾滩涂上的“一张白纸、一块荒地”上迅速崛起。

  上世纪80年代,深圳大学在全国率先实行学生交费上学制度、毕业生不包分配制度、教职工聘任制度、学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成为享誉东南亚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创办初期条件艰苦,深大选择了向一河之隔的香港学习,校领导多次带队到港大、港中大学习,发现香港“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秉持服务学生的态度,深圳大学成立了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就业指导、勤工俭学等中心。学校成立“学生智囊团”,直接参与学校高层决策,对老师授课质量进行评分,如果教师所上课程少于10名学生选择,那么老师就可能面临“下课”的风险。

  据深大当时的校领导介绍,1983年首届招生时,深圳大学已经说明毕业不包分配。为了让深圳大学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人才岗位,深圳大学在校园内创造了仿真的社会环境。

  1984年11月19日,深大金融系成立了“深圳大学实验银行”,“政府和各界给深大的钱由学生来管,银行给老师发工资。”1985年1月,以法律系的学生为主体,深大又开设全国第一个“学生法庭”,对违纪违规同学的处理进行“裁决”,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学生自律委员会。此外,建筑系、土木系、机械系、中文系等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或者实训机构,各学院产学研有机结合,让深圳大学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进入人才岗位。

  通过对学生实行自我管理,推行“陶行知”式的学生教育,即陶治、行胜于言、认识社会和自我,深圳大学为深圳特区培养了大批人才,更转变了学生的就业观念。“很多学生选择了创业、出国,放弃了可以证明干部身份的派遣证。”当年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位深大教师回忆说。

  探索办学体制改革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深圳大学改革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学校在全国率先开拓“双校园”中外高校合作办学新模式。学校与境外80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迄今已经培养了来自66个国家的1万多名留学生,位列广东省三甲。

  新世纪以来,学校探索大众化教育下的“双证合一”,深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公共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同时,改革科研评价制度,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教授治学新体制,建立两个“布衣”教授委员会负责人才引进和财经分配,建立布衣教代会、职代会,赋予事故问责权、干部评议权、校政监督权。

  目前,深圳大学正在全力推进以全员聘任制、合约管理制、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学校还将建立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制定深圳大学条例,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深圳大学城:

  高校异地办学最成功案例

  位于西丽的深圳大学城坐拥北大、清华、哈工大三所名校的深圳研究生院,而三校的深研院是三校本部外唯一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机构,深圳大学城成为国内较成功的异地办学模式。

  市校合作强强联合

  进入21世纪以来,深圳的产业发展出现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端倪,但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周期,就深大培养人才的规模和层次来看,还远不能满足深圳发展的需要。创办大学城的初衷,旨在实现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高深圳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后劲。

  高过头顶一米多的芦苇、树木青藤野草茂密,回忆起从“蛮荒之地”建设起来的深圳大学城,曾担任深圳大学城建设办公室主任的前任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张宝泉表示,“本世纪初,各高校迅速扩大招生规模,全国多数大学城的建立是为满足这一要求,而深圳大学城恰恰是逆潮流而动,搞精英式教育。”

  作为全国唯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深圳地方政府联合著名大学共同举办、以培养全日制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院群,深圳大学城从2002年开始建设,2003年9月基本完成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并入驻。

  随着北大、清华、哈工大等名校的入驻,如何在坚持各校特色的同时与兄弟校进行协同和合作?这让大学城的建设者十分头疼。在硬件建设上,大学城要求各校在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基础上增加特色元素,在符合园区院校一致的公共利益基础上延续和发扬各校的传统。在教学科研的辅助性设施管理上,设立相应机制在共享中不断保持其先进性。比如图书馆和校园网的管理,采取图书馆依靠北大、校园网依靠清华(国家教育科研网)的办法。

  政府引导自主办学

  办大学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办学实体的关系十分关键。张宝泉认为,“政府引导、自主办学”是深圳大学城的办学原则。政府的引导主要通过制定法律政策、经济等手段的调控、监督机制的建立等来实现。而办学实体的“自主办学”主要表现在依法独立进行招生、培养、颁发文凭及内部管理,自行组织科学研究、技术孵化和产品开发。

  经过探索,大学城各研究生院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推行学校、企业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研发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复合人才;实行学科交叉,瞄准前沿学科,培养尖端人才;与境外大学合作,培养国际人才。

  大学城各院分别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日本京都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世界银行、林肯基金会、美国国家研究院、香港大学等境外大学和机构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并吸引了一批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到大学城工作和学习,逐步迈向国际化。

  除了培养研究型人才外,大学城各院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先后与华为、中兴、富士康、清华同方、创维(深圳)等企事业单位和深圳市各区政府采取合建研究机构或研究生实践基地、合作进行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形式,建立了新型产学研结合机制。

  南方科大:先行先试高教改革

  “全球遴选校长”、“去行政化”、“不设院系”……这所学校自筹办以来已然吸引着全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教育部给予国家级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的定位,地方政府给予全力支持,南方科技大学(筹)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先锋城市深圳,承载着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使命和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因其办学机制体制的创新而瞩目全国。

  通过猎头公司全球遴选校长

  2007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终于有望摆脱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相称的尴尬局面。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曾表示,大学的灵魂不是大楼,而是大师。对于南科大师资队伍的建设,深圳市政府极为重视。2008年2月深圳市提出的南科大“人才招聘应‘以校长招聘为核心,先确定校长,再会同校长商定其他人才招聘’”,同年7月,深圳市成立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遴选委员会,采取委托猎头公司搜寻、校长遴选委员会评议评审、按照干部任命程序确定的方式聘任南方科技大学(筹)校长。遴选委员会16位委员中,70%是国内教育界的著名校长和专家。2009年6月29日,朱清时院士为南方科技大学(筹)校长。同年9月10日,朱清时院士正式接受聘任。

  借鉴国际惯例,南科大在国内首次尝试以猎头公司+同行推荐的方式遴选校长,打破了国内由主管部门委派大学校长的传统做法招聘教师,开国内公开遴选高校校长先河。目前,此举已经在全国取得示范效应。今年6月,辽宁省提出面向全国公开选拔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渤海大学5所省属本科高校的校长。据了解,辽宁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高校校长亦尚属首次。

  创新办学体制不设院系

  根据深圳对于南科大的定位,南科大将按照“小规模、高水平”的发展宗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力争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走马上任后不负厚望,大胆创新,提出南科大不设院系的设想,而是借鉴香港和国外的经验,建设“书院式”校区。他认为,不设院系将让学校里面的交叉学科获得发展。不设院系只设学科的管理结构,将把院和系对学术科研的干扰降到最低,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学校的行政人员。

  据了解,“书院式”校区即设立若干个书院,每个书院将会有宿舍、文娱场所、社团基地等设施,不同专业的学生、辅导老师和班主任将会在一起学习生活,尽可能鼓励和促进师生交流。今年9月底,南科大新校园正式开工建设,预计首期将在2012年6月30日前竣工。根据确定的校园规划方案,首期工程建设将建设书院组团,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探路。

  另据透露,南方科大还要打破现有的博士点、硕士点申请方式,争取自己授予学位。

  “去行政化”降低行政阻力

  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种种弊病,朱清时提倡“去行政化”办学理念,倡导“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在学术组织的设计中把行政机构对学术的阻力降到最低,恢复大学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而事实上,南科大校长遴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去行政化”的实践与探索。在减少行政架构方面,今年8月以来,南科大开展的辅系列及管理系列人员招聘,即明确提出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不设行政级别。南科大明确表示,要努力建立现代大学人事制度,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构建起以学术为主导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按照计划,该校将在五年内面向全球招聘30位特聘教授及其团队,同时还将实施“青年人才”引进模式:面向全球招聘富于潜力的青年人才(博士后、副教授),创造条件促其发展,通过建立有效的晋升淘汰机制,培养出一批世界知名、亚洲一流的教授成为南方科大的教学科研骨干人才。

  ■口述历史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金广君:“建设大学城具有前瞻性”

  记者:三所名校入驻深圳大学城时,从办学条件来说,深圳并没有良好的教科研学术氛围,作为一个办学者,会不会觉得困难?

  金广君: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是相对滞后的,深圳对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研发的需求实际上比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强烈。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在创办之初就开始大胆尝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目的就是借用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主动引导学生就业,使人才与企业实现无缝链接。随着办学不断深入,深圳研究生院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到解决技术难题、联合科研攻关、产业升级,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一些行业协会也加入到校企合作委员会这个平台。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我院与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合培养了一批创新型博士后,不仅为地方企业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同时还为学生就业、企业选聘人才开拓了新的渠道。

  除了全日制学生外,我院开展了许多社会服务项目。除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或论坛外,我院还着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实用型的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记者:清华、北大、哈工大的校本部均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何吸引学生及教师来深圳大学城?

  金广君:高水平的大学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办学初期,哈工大由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的学科带头人频繁往返于哈尔滨和深圳之间,对在深圳办学做反复的论证,并投入到学科和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中,使哈工大的强势学科与深圳城市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很快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前沿的、地方亟需的、有特色的学科方向。

  深圳研究生院大胆创新,率先实行了全员聘任制和院长办公会、教授会和院务工作委员会“三权分治”的运行机制;率先实行了跨学科指导研究生,学生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率先实行了“校企联合、国际联合”的双导师制学生培养模式。

  以科学研究平台和重大项目为基础,在办学体制上的全面创新为保障,为高层次师资队伍的形成和发展营造出了宽松的科学研究环境,教师队伍发展迅速。

  记者:深圳大学城是国内唯一较成功的异地办学模式,除了移植各名校本部的办学模式,您觉得大学城的三所名校还有哪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金广君:严格地说,到目前为止,深圳大学城内的三所院校是国内唯一公办的异地办学机构,与其他所谓的异地办学内涵不同:有的是办班,有的是办二级学院或民营学校。

  在办学初期,我们把办学目标锁定在“异地办学”,是对“全日制学生”的培养上而不是办班。为确保深圳研究生院高水平办学,学校将深圳研究生院定位为“学术高地、政策特区”,全力支持。在行政上,由校长兼深圳研究生院院长达6年时间;在学术上,由老校长担任院教授会主任,保证校风和学风的传承。同时,学校定期派专家和有关部门对深圳研究生院办学进行咨询、检查和评估,及时反馈办学信息。2008年,学校又建立了深圳研究生院联席工作会议制度,保证深圳校区的各项重大决策科学、准确、及时。

  记者: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先试是深圳的使命,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也走在全国前列。在这方面,深圳大学城的三所名校有无作一些尝试?

  金广君:深圳以建设“大学城”、“筑巢引凤”的策略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正确的、具有前瞻性的,大学城三所学校入驻以来取得的办学成果证明了这一点。但是随着办学的深入,现行体制对大学城进一步的发展建设也暴露出明显的不适应。2009年,我校与深圳市政府又签订了新的办学备忘录,我院的办学得到了跃升发展的新机遇。目前学校和深圳市双方对备忘录履行和落实尚需大量和艰苦的共同努力,我们对此有信心。

  策划/统筹刘丽

  专题撰文罗莎

  摄影鲁力


 


—— 信息源自:南方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