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禁令之下 择校费变成“捐资助学费”

--------------------------------------------------------------------------------
点击次数:2448  发布时间:2010-11-8 16:14:13

 

   羊城晚报讯 教育部上周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力争用3到5年,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新华社昨日发表长篇述评:建议切断择校费灰色利益链条。

   捐资助学有多少是“自愿”

   文章直言,择校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我国中小学阶段已陷入了“政府一边禁、家长一边择”而且愈演愈烈的怪圈。

   近年各级政府屡出择校费禁令。今年4月,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还发文,严禁捐资助学与录取学生挂钩,严禁向学生收取与入学挂钩的任何费用。

   然而,禁令之下,择校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由择校费变成“捐资助学费”、“赞助费”、“借读费”。一位学生家长对记者说,给孩子择校报名那一天,家长都握着大把的钱排队,几万块钱交给学校,连收据都没有。“这哪里是自愿捐资助学,分明是‘被自愿’啊!”

   有家长质疑:为什么这么多年择校问题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越来越严重?

   3—5年能否根治择校顽疾

   专家指出,今番首次明确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费的时间表,表明了教育部门的决心。但是,很多人仍感觉三至五年治理择校费的前景不容乐观。人们担心,治理了择校费,会不会还有“捐资助学费”“赞助费”“借读费”?

   大家担忧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直半明半暗存在的择校费,家长和学校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专家认为,择校费的存在,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其背后隐藏着一条灰色利益链条。如果不敢触动其背后的利益集团,治理择校费就是一句空话。

   专家指出,学校、教师、上级教育部门都是这个链条上的获利者,有的学校把择校费纳入小金库,上级主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校则用来改善教学条件,甚至发放教师福利;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将择校费纳入专项账户,参与择校费分成,然后返还给学校,变相抵消教育经费,减轻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家长则成了这个灰色链条上的弱势群体。“学校肯收自己的孩子就不错了,有哪位家长敢在择校费这个问题上跟学校较真呢”?

  呼吁人大介入监督问责

   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要求,切断收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这指出了择校乱收费难治的根本。

  专家指出,择校费链条为何不断膨胀,关键是没有解决好权利制衡的关系。“希望全国人大加强对教育主管部门在义务教育投入方面的监督,促进教育均衡,狠下心来,真正切断择校背后的利益链条。”

  “现有的问责机制仍不健全。”专家说,让上级教育部门问责下级,让同级政府问责教育部门,等于“老子问责儿子”,结果可想而知。

 


—— 信息源自:都市女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