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深化教改,关键在哪

--------------------------------------------------------------------------------
点击次数:2313  发布时间:2010-11-6 13:38:16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周洪波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有书读到读好书,老百姓也对教育改革充满了期待。教育改革如何深化?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带着这些问题,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

   保持推进改革的锐气

   记者:我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这个阶段的教育改革会遇到哪些问题?

   刘希平:这个阶段教育的中心任务已从解决有书读转到解决读好书。伴随中心任务的变化,教育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原本不那么突出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比如,择校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应试教育局面迟迟没有改变甚至有所加剧的问题,有偿家教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等。

   解决这些问题,靠建设,更靠改革。客观上讲,当前教育改革难度很大。推出的改革措施,往往是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人们对教育及改革的要求很高,不允许改革有闪失、走弯路。改革步伐大一点,改革者承受的压力会更大。但在推进改革上,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我们自身推进改革的锐气不如从前了。

   关键在于更新理念

   记者:现阶段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在哪里?

   刘希平:关键是要更新理念。不改革育人模式,很难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人才;不改革评价制度,就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改革管理体制,学校就办不出活力。

   转变教育理念,很重要的一点要从外延为主发展转到内涵为主发展上来。直到今天,我们不少人在讲教育时,常常讲的还是规模,建设校园的热情依旧不减,规模扩张的动力依然不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执著依然不减,内涵建设还没有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处理各类问题时,往往是应试教育战胜了素质教育。

    在教育普及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教育的重点转到多数人身上。但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常常做不到这一点。争生源也好,办快慢班也好,着眼的都是少数人不是多数人。在个别学校,甚至是重视了少数人而放弃了大多数学生。我们应该从整齐划一转到个性多样上来。教育的模式不应该就是工厂化的整齐划一,对所有学生提出一样的标准,实行一样的教育,而应该是差别化的教育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这方面我们与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教育差距很大。在一些教育先进国家,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不仅被广泛提倡,并且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行动。

   着眼于体制机制建设

   记者:深化教育改革可以寻找到哪些路径?

   刘希平:推进和深化教育改革,我们要更多地着眼于体制机制建设,这是最佳路径。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改革要重点研究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要更多地研究推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更多地研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更多地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评价制度、质量标准,都是关系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方面,我们要积极地组织和推动这些方面的改革。这几年芬兰教育进步很快,就是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力度大有关系。我们要更多地研究课程、教材、评价制度、质量标准这些育人的核心问题,更多地在这些方面下力气。

   再比如,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这是群众最关注、寄希望最大的改革。现在,高考的负担太重,中考的责任太大,已远远超出它们应承担的责任。招生考试改革是个指挥棒。改革应很好研究招生考试制度,研究中考怎么样更多地体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孩子、体现素质教育的导向,研究高考如何既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又有助于选拔人才。

   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鉴于社会诚信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必须坚持,否则连公平都做不到。在坚持的基础上,今后几年,我们将以扩大高校自主权为导向,推进多样化的高考招生。在统一考试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高考招生中的作用,这方面的导向要逐步加强。要有计划地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目前已在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全面铺开了,下一步要提高比例。对普通的高职院校,也要逐步选择一些专业来推进这项改革。探索“校考+单考”、注册入学等新的自主招生制度。我们还准备争取推出个别本科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积极拓宽外省籍务工人员子女在我省的升学通道。我们要努力让所有生活在浙江的学生都能读好书。

    作者:专访了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

 


—— 信息源自: 浙江日报(杭州)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