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新落成的淄博市临淄中学占地400余亩,能容纳7000多名学生。实际上,临淄中学的规模还不算最大的。早在2002年,莱州一中就成为拥有150多个教学班以及近万名学生规模的高中。此后,寿光现代中学、菏泽一中、新泰一中、潍坊一中、平阴一中等陆续加入了“航母式高中俱乐部”。新泰一中一度每个年级80个班,在校生1.2万人。(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应该说,“高中航母”越来越多。在一些县市,高中学校不过两三所,规模宏大。高中生住校很平常。大多数孩子甚至从初中就开始住校了,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实在是屈指可数。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残缺,可能还很严重。但是,大多数家长又无能为力,爱莫能助。不能不说这是一件揪心的事情。
可如今,或者近年来,学校越来越集中越来越“胖”的趋势有增无减。这种变化令人忧虑。一面是大量校舍荒芜,甚至挪作他用,一面是孩子们很小就“背井离乡”外出求学。这在当今,肯定是不和谐的。当年“普九”造成的荒唐局面都还记忆犹新,大笔钱财投入到标准化的硬件上,没过几年一多半硬件就被弃用,像那些建造“高中航母”的地方,百分之八九十的学校被关门,这是进步还是浪费呢?
学校到底多大为好?业内人士说,师生能够彼此认识最好。从数字上看,应该是不超过800人为宜。几年下来,学生之间也都留有印象,老师之间更是颇为熟悉。其实这也是多少年来人们实践之后发现的教育规律。
然而,教育规律屁用不顶。明明教育不敢“产业化”,不敢见钱眼开,不敢让一些人、一些地方政府成为教育“暴发户”,不敢成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可十多年来,教育“默默地”产业化了,一些人靠办教育发了大财,一些地方政府还靠教育增加了财政收入。
甚至还不独是教育,就连医疗和住房,都在背离他们内在的“规律”,变得越来越面目可憎。这个“规律”就是二者只能成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而不能“产业化”。所以,荒诞的是,教育、医疗和住房本该成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政府应该不遗余力去建设,怎样加大它们的公益性都不为过,结果呢,房地产竟然成为近年来经济增长的第一因素长盛不衰,教育和医疗则是大肆赚钱的行当,资本追逐其中,利润二字甚嚣尘上,简直疯狂到了极点。
“高中航母”只不过是教育赚钱的一种表现。因为,一来可以盘活土地卖钱,二来可以名正言顺收费,那30%的择校生可是“唐僧肉”。据说80%以上的“高中航母”都有数千万元不等的负债。——而这,才是教育越来越雪上加霜的实质所在。(朱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