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河北的一位学生酒后在河北大学校园内飙车,将两名女生撞飞,致一死一重伤。在被拦下后,他口出狂言,“看把我(的)车(给)刮的!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这位官二代的蛮横与狂傲,无礼与无理震惊了网络。尽管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经清晰,但事件的后续处理遇到了难题。有河北大学的学生私底下告诉著名记者王克勤:“现在学校不让我们说这件事情,所以目击者很难找。因为他们一旦向记者透漏什么事情,学校知道后肯定会对说的学生做出处分的,谁都会害怕,所以学校里的目击者都只能什么也不说。”(广州日报10月20)
对于目击者对这一事件的“集体沉默”,网友们极力呼吁:“请河北大学的目击者站出来!”我相信,目击者们是很想站出住来的——报道显示,有目击现场的学生也正在经受内心的折磨:“我妈已严令禁止我再管这事,但我没办法让自己的良心受煎熬!晓凤惨白的脸一直在我眼前晃动,我若不管,我怕我会夜夜被噩梦缠绕!晓凤、晶晶都是我所在社团的部员,她们甜甜地叫过我学姐,我没法坐视不理!但我真的没办法要求那些目击的同学太多。”——但学校却不让他们站出来。
按说,当本校学生遭遇校园车祸,学校应当从维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安全秩序出发,积极配合调查,还原事件真相,力求公正处理,应该鼓励目击学生说出真相才是。然而,河北大学却选择让学生禁声。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肇事者是“官二代”,其父亲正管辖学校的“地面”,所以学校畏于权势,才阻止媒体采访,要求学生不得说这件事。这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其实,大学要求所有教师和学生,对略有不利于学校的事件,包括教育腐败、学术不端、校园安全事件、学生意外事件,不能发表任何意见,已是常态。就是一般的校园伤害事件、意外事件,高校的应对办法,基本的套路,与河北大学这起事件的套路,也没有多大不同:先是在事发现场,以各种理由阻止闻讯赶来的媒体(河北大学校园车祸发生伊始,便有“自称学校老师的男子”下意识地阻拦现场学生接受媒体采访报道);接着是关照知情的学院、老师和学生不得擅自接受媒体采访,由学校统一应对;再是加强网上舆论监管,及时删除学生在校园BBS论坛或其他论坛上的发帖。
对于学校的这种管理,教师和学生虽有不满,但几乎都是“以卵击石”,“因言获罪”近年在教育系统和学校屡屡发生,而就是教师和学生侥幸逃脱处罚,也没有好果子吃,于教师而言,职称评审、工资待遇,都掌握在学校手中;于学生而言,未来的升学、就业更是事关重大。如此一来,在现实利益之下,鲜有人再坚持道义。网友们当然可以呼吁大学生“目击者”们勇敢地站出来,但是,试问网友们,如果你就是目击者,你敢不顾一切地站出来吗?
这样的事发生在育人的学校,无疑令人对教育的现实与未来深深的沮丧。它不但扼杀了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求,更扼杀了公民拥有独立人格与自由表达空间的可能,进而功利主义与犬儒主义盛行。从本质上说,这种“反教育”比没有教育更可怕。
我相信,在舆论的呼吁下,或有个别目击者站出来,学校也会采取一定应对措施(据央视10日21日报道,有目击学生已接受了央视专访),但这并不能构成打破“集体沉默”的力量。要摆脱“集体沉默”的困境,必须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只有在学校的管理中,建立约束行政领导、保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权益的管理机制,才可能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拥有知情、表达、参与等相关权利。简单地说,假如学生目击者站出来说出真相,学校敢动用所谓的校规给予处分;或者在今后处处为难学生,学校有教师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对此提出抗议,与校方交涉,甚至提出对校领导的不信任案,要求校长下台,还会出现现在的格局吗?而只有这样的教育管理机制,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格健全的公民,而不是功利的、连自身权利也不敢维护、也不知自身有何权利的工具。
(文/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