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人感叹当下好老师不常有。 (10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我的理解是:品德好、业务精、爱学生、风气正。一句话,有为国育才的责任、能力和操守。
报道说,当下好老师不常有的原因包括:社会不良风气对老师影响太大,教师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不合理,应试教育体制制约,教师选拔、任用机制有待改进,具有教育使命感的教师太少等。
上述分析,不能说没有一点儿道理,但愚以为,不能出现好老师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爱”才是孕育好教师的真正土壤。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育与美好生活》)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也就无所谓教育,也就谈不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由地发展”。可以断言,大凡缺乏对学生爱的教师,压根儿成不了好老师。
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被温家宝总理称为“把爱献给教育的人” 霍懋征,就是“爱的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从教六十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无论在哪一个学校、教哪一个班的学生都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从五十年代起,她就把一腔“大爱”献给了自己钟情的教育事业。在语文、数学教学中,她善于抓住教学重点、难点部分,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出发,探究规律,举一反三,创立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讲读法”, 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自学时间。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界的老前辈在称誉霍老师的教学时说:“懋征的教学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试想一下,如果霍老师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她能获得“国宝教师”的殊荣么?有道是:“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荀子《劝学》),显然,霍老师的殊荣,是其令德之结晶,是“爱的教育”结出的硕果。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谁就得全身心地爱学生,就得遵循教学规律,务实创新,锐意进取,努力付出。我们不否认不良社会环境、应试教育、评价机制不合理等,对教师的影响和制约,但这些毕竟都是外因,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教师本身。一些环境良好,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却很少有令人敬佩的“好教师”出现,而一些荒僻穷困的山区倒不时涌现出爱岗敬业、呕心沥血的好教师,这一情况恰恰表明,“好老师”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是爱学生“爱”出来的。倘若离开自身的努力,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外部环境再好也没有用。
不是说外部环境不重要,如果缺乏“爱”的教育环境,缺乏“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缺乏“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责任感,同样是不行的。应该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这种环境正才全国各地逐步形成,而且越来越好。退一步讲,就算政策环境不好,也不能成为老师自身不进取的“理由”。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现在摆在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是,更新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爱”施放到极致。只有这样的“爱”,才能孕育出千千万万为人民群众所深深敬重爱戴的“好老师”。 沈仰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