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提交了一份《关于体现教育公平,取消高考加分的建议》。日前,教育部在对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所提建议的答复中表示:综合各方意见,我们认为应继续坚持发挥高考加分政策在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党和国家对部分特殊群体的关心方面的作用。同时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考加分政策,维护高考公平、公正。(10月15日《中国青年报》)
“高考加分”制度是国家根据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为适应学校教学模式从以应试教育为主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转变而实施的改革措施,旨在修正高招录取仅凭卷面分数的单一标准的弊端,通过对体育、艺术、学科特长生以及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加分,以促进素质教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加分政策本身的制度缺陷,加上加分的各个环节被权力和利益的染指,导致加分政策的逐渐被扭曲、异化,产生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和弄虚作假等腐败现象,进而影响到高招工作的机会均等,因而备受社会公众质疑。但这决不意味着国家制定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有误。笔者以为,当下最急需是对“高考加分”制度的逐步修订完善,而绝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定。
平心而论,高考加分制度之所以引发质疑,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各行其是,擅自扩大加分范围,同时实行“关门加分”,信息不透明,权力少监督。但笔者注意到,自2009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已经在规范高考加分制度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比如规范地方性加分项目、适当降低分值、尽量规避其高利害性;完善四级信息公开公示制度,逐步做到让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在阳光下接受监督;通过申报、审核、公示、确认等环节,审查考生加分资格等等。尤其是今年教育部又严令各地高校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认真复查,防止大学新生“带病”入学,以遏制频频发生的高考“加分”乱象。这些措施,无疑会对维护高考招生工作的圣洁,促进高招制度的实质性公平,起到完善和规范的作用。而政府下一步的治理重点,就是应放在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上。
同时,笔者以为,要让高考加分制度摆脱信任危机的窘境,还应加大对抱有侥幸心理、敢于顶风违纪的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顺藤摸瓜、跟踪问责,彻底斩断在实施高考加分制度中掺入权钱交易因素形成的利益链。与其因噎废食,不如完善制度。只要实施完善、执行、问责的三管齐下,就可以维护高考加分制度的公信力,彰显高招工作的公平与公正。 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