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校长的忧虑:中国大学生正被培养成宅男宅女

--------------------------------------------------------------------------------
点击次数:4095  发布时间:2010-10-16 14:58:28

  国内大学生若是与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学生相比,日子简直是“世上少有的好过”——家庭、社会、大学,都给予了学生太多的溺护!

  溺护的结果是什么?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钱旭红观察学生越仔细,越替他们的未来感到担心:“过去,我们总担心大学培养出一批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而现在更担心的是,家长和学校正在合力培养一批不务正业的宅男宅女。”

  一所名牌大学最近要处理100名作弊的学生!根据违纪情况,这些学生都必须立即开除或者退学。但是学校开会讨论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决定,这100名学生要分10批“悄悄”处理,每批开除10个。

  “悄悄”处理的原因很简单——每当学校要处理学生时,学生的七大姑八大姨常常会一起跑到学校,哭的哭,闹的闹,甚至还有躺在地上的、跪着求情的。而待处理的学生,反倒木木地站在一边,没有反应。闹腾上好几个月,通常会惊动教育主管部门。

  同样作为一校之长,身为“973”首席科学家的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对这样的“悲壮”场面太熟悉不过了。

  对自己的生活都没有乐趣,“宅男宅女”怎会有努力追求和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

  刚刚过去的暑假,酷热难耐,沪上多所高校BBS上,学生们都在激烈地讨论学校是否该为学生宿舍装空调。伴随天气转凉,这场大争论无疾而终,但“酷热”恰是很多留校学生对这个暑假的印象。

  就在暑假期间的一天,钱旭红跑到学生宿舍去窜门。让他吃惊的是,35度的大热天,有一个学生宿舍里,4个同学床位上,只有一位同学换了凉席,其他三个同学都还铺着棉絮“战”高温!

  这一现象,在学生寝室里并不是个案。钱旭红问学生:“大热天为啥不睡凉席?”这三名学生既不是家庭贫困,也不是课业太忙,他们老实地回答校长:“懒得换。”还有一名学生振振有辞道:“再过不久,天气就会凉下来,到时候又得换回棉絮,很麻烦,还不如现在坚持一下算了。”

  “连生活都没有兴趣或者无法料理好的学生,你很难想象他们会有努力追求和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钱旭红不免一声叹息。他不禁联想到了另一桩事情:就在今年开学前,学校组织军训,结果接到不少家长的投诉电话。“这么热的天,为什么要让孩子军训,就不能挑个风和日丽、气温适中的好时间再军训吗?”

  老师们很不解:学校已经尽了最大努力避免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甚至还和军训教官私下沟通过,让他们对学生不要太狠,难道只是通过一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一下艰苦的军训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吗?一位老师不由地抛出一句气话:“学生未来要是遇到什么突发情况,难道家长也要祈求突发情况挑个风和日丽、孩子心情好的时候才发生吗?”

  事实上,来自学生寝室的状况表明,孩子们的耐热能力远超过家长的预期,而家长们真正低估的,或许是这些孩子“宅”的水平:有的男生把所有能挤出的时间都用来打游戏,一些女生则抱着电脑通宵达旦,把计算机当成了影碟机;而更多的学生热衷于在网上提问、在网上交流、在网上找吃的喝的,遇到各种事情更要在网上找攻略……

  生活懈怠不过只是撕开了大学生懒散状态的一角,但学生们丝毫不认为这样的“宅”有问题。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同样表现出一种“宅”的思路。

  但凡遇到一点困难,学生们习惯于“求包办”,而家长、学校、社会、政府部门竟都会一同附和。这样的孩子,要长点出息也难。

  万事求包办,正是学生们在学习上求“宅”的一种表现。

  在和学校教师座谈时,有位教授向钱旭红汇报来自教学一线的情况:按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学生必须进行有创新性的研究,但真正到了研究生开题时,总有很多学生想不到要做什么。于是,有位老师就和一名在选题上有困难的学生讨论,帮助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结果该生又问老师:“方向确定了,接下来该怎么做?”老师哭笑不得:“如果我知道怎么做,做出结果了,还有什么创新的可能呢?还有什么必要让你做?”不料,这位老师马上遭到了学生更雷人的反问:“你都不知道,叫我怎么做?”

  每次和学生谈心,钱旭红发现,对大学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往往有一个共同点:这些孩子在进入大学前,一般都是由家长包办了一切的生活事务。从小到大,无论是家长还是中小学的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只是“学习好”。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功利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幸福没有了。他们不单单没有时间玩,无法感受到学习给人带来的幸福感,也体会不到自己的生存价值。”钱旭红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也看到大学教育的危险之处:现在厌学的学生很多,很多人觉得自己就像学习工具。于是,一部分学生不得不奋起反抗,反抗的方式是什么?破坏作为工具的自己——很多学生由此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或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他们才能找到些许“自我”,感到自己的一些力量。

  怎样才能让更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振作起来、燃起对未来的信心?每每想到这里,钱旭红总感到有一种看不见的阻力,在抵消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

  他的学校里有一名学生,一个学期11门课都不及格。家长赶来学校,不是帮助老师在孩子身上查找原因,而是忙着为孩子掩饰。“孩子平时很聪明,学习很用心,只不过一不小心没考好。”

  说起这件事,钱旭红有些激动。他直言不讳道:“有时候我们会疑惑,到底是孩子自己天生缺乏上进心,还是他们让家长和社会给‘拖累’了!”

  学校教育,也有“被拖累”的倾向:大学生考试违纪,家长要到学校来替学生求情;学生工作不好找,政府要求学校为学生广开就业门路;提倡大学生创业了,政府忙着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好的环境和条件……

  “天塌了有家长顶着、出问题了有社会包容着,这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对生活的一种看法。”一位名牌大学的教授也充满忧虑地说:在这样的暖箱里生活着的宅男宅女,要长点出息也难!

  社会实践变成了走过场的作秀,读大学简化成了读paper……我们的大学教育到底让学生变聪明了,还是起了使人变笨、变坏的反作用?

  人人都在谈教育,教育问题备受关注,但结果呢?“现在一说到教育的问题,好像就是一个死结:社会如此功利、浮躁,大学不可能保持一方净土”。钱旭红毫不掩饰他对一些教师的不满:“确实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上课漫不经心如留声机循环播放,死人教活人,结果只会把活人教成死人。”

  以其平庸,“毁”人不倦——每每遇到敷衍教学的老师,钱旭红总会毫不留情地训斥:“如果你不能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请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是在笨蛋手中接受教育,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学校和老师对学生施教的影响,可谓润物细无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就已明确:教育可能产生两种力量,一种是使人变好、变聪明的力量;还有一种就是使人变坏、变愚笨的力量。钱旭红则认为,眼下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大学给学生的教育,到底是好的教育,还是坏的教育。

  去一些大学考察时,钱旭红看到了更多让他不寒而栗的现象:大学四年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不少都变成了走过场的作秀,甚至连课堂实践都快要消失了;在一些学校,课堂实验能简化就简化,读大学简化成了读paper……

  追溯现代大学精神的发源地,洪堡所阐释的大学精神内涵,依旧如灯塔一般:大学不是政府、社会的附庸,而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按照洪堡本人的看法,如果大学总是受到社会的影响,那么大学和社会就只能“逆时针旋转”着倒退;但只有当大学精神能够独立于社会,并且引领社会的发展时,大学才可能带动社会“顺时针旋转”,有所发展。

  恢复大学的独立自主精神,让她继续成为一个能产出“精神食粮”的场所。钱旭红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告诫自己:切勿把大学校长当成军队长官来当。“军队服从命令,讲求的是效率。但大学截然不同,教育是绝对不能追求效率的,这也是为什么教育不可能用命令式的方法就获得成功。”

  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曾说,“就是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若以此反观当代校园里的很多“宅男宅女”们——剥离掉互联网抑或影视剧搭建的虚幻梦境,抛开具体学科教育给学生带去的专业知识,他们到底真正吸收了多少大学教育的精髓和养分?(姜澎)
 


—— 信息源自:东方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