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理家长”罗蓉(左四)和她的孩子们。 实习记者 刘艳 摄
华龙网10月16日9 时20分讯(实习记者 刘艳) 新学期开学,重庆市黔江区黑溪中学,课堂外能言善笑的刘敏变得沉默寡言;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她变得经常走神……面对课堂上走神的刘敏,班主任罗蓉忍不住了,问道:“你最近怎么了?上课为何精神不集中?”
面对老师的询问,刘敏伤心的哭了,原来爸妈今年外出打工,小敏想爸爸妈妈了。
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缺少关爱
“2006年国庆长假期间,一名学生溜到学校财务室想要偷钱,被正在财务室加班的老师抓个正着。”黑溪中学校长高昌银说,询问后他们发现,该生是名留守儿童。
据了解,该学生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音信杳无,母亲离家出走,只是偶尔供给他生活费。“我回家干什么呢?家里没有一个人,我就跟孤儿一样……”学生说。
这件事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学校专门进行了课题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心理素质差,许多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而且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在思想品行方面,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的方式来补偿,在留守儿童中,乱花钱,摆阔气现象突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心灵的孤独、生活和学习上的障碍,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如何保障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呢?黑溪中学从2007年开始实施留守学生代理家长工程,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进行帮扶教育和监管,解决了在外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一个老师和五个学生组成小家庭
“罗老师,我想爸爸妈妈了。”自习课上刘敏突然哭了起来。原来,刘敏的爸妈今年外出打工,一下少了父母的陪伴,13岁的小姑娘忍不住在课堂上掉起了眼泪。
“小敏不哭,我和4个小伙伴都陪着你,我们就是一个小家庭。”罗蓉抱着小敏安慰道。去年9月开学,罗蓉主动要求当上了初二七班班里五个学生的“代理家长”,刘敏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
“爸妈出去打工了,爷爷住在三伯家,家里就我和上初二的弟弟。”小敏声音有些哽咽,由于转过几次学,我的学籍还没着落,爸妈也没在身边,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解到小敏的情况,罗蓉积极和小敏之前的学校联系,争取早点把她的学籍问题解决了。
“小敏,我帮你补习数学吧。”五个孩子中,数学最好的罗川主动要求。“小敏,我们去做游戏。”年龄最小的王凤林拉着小敏的说往操场跑。
“罗老师经常来和我聊天,小伙伴们也陪着我,现在我不再觉得孤单。”小敏脸上露着微笑。
“爸妈外出打工,我已4、5年没见过他们,现在和爷爷奶奶住,想爸爸妈妈了也不告诉他们,不想让他们担心。可憋在心里又难受,现在,我什么事都可以向罗老师说。”李兴玉说。
“每个孩子都很可爱。”罗蓉说,李兴玉身体不好,性格内向;罗川数学成绩好,常常帮其他四人补习功科;周钦勇比较调皮,但最近进步大;王凤林在五个孩子中最小,但却是最开朗的一个。这5个孩子成为共同家庭成员后,大家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照顾,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更从中找回了亲情的温暖。
62个老师主动当上“代理家长”
黑溪中学的代理家长模式很快取得良好效果,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提高了,开朗活泼了。违规违纪行为也渐渐减少,现在,学校已几乎再没有留守儿童的违纪现象。
据悉,黑溪中学在留守学生管理过程中,发动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师无偿地与多名留守学生结对充当“代理家长”,实行跟踪教育,帮他们找回缺失的亲情。同时开通“亲情电话”,开设“语音视频聊天”,让留守学生每月和父母“面对面”交流1次,增进感情。
目前,黑溪中学72名教师已有62名成为了“代理家长”,他们每天为留守学生辅导1次作业;每周与留守学生交1次心;每月帮助孩子与家长电话联系1次;每学期与留守学生参加1次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度过1个快乐的节日;每学期参加1次家长会,并进行1次家访;每学期至少将留守学生带回家1次,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