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之辩:治病良方还是致命毒药?
--------------------------------------------------------------------------------
点击次数:2684 发布时间:2010-10-15 16:32:59

中国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后,各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层出不穷:赏识教育、挫折教育、逆反教育,看得家长眼花缭乱。
记者以“平时多用哪种教育方法,赏识教育还是挫折教育”为题随机对50名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五成以上家长更加推崇赏识教育,但仍有部分家长表示,赏识教育用多了有副作用,比如说令孩子受不了批评等。应当如何看待赏识教育?在理解赏识教育时是否存在误区?通过一场关于赏识教育的辩论,希望能让家长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正方
用花苞的心态爱孩子,才能“说你行,你就行”
“赏识教育”最早由周弘提出,他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留美博士,被教育界引为“奇迹”,他归纳自己20多年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赏识教育”。他认为,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态度,在于用花苞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缺点。“孩子动作慢,我们看成是未来的快,是慢中生快;孩子粗心,我们看成是未来的细心,是粗中生细;孩子胆小,我们看成是未来的胆大,是小中生大;孩子学习成绩差,我们看成是未来的好,是差中生好。每一个缺点都是优点的花苞,用这种赏识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缺点和弱点,孩子就不怕犯错了,现在的不行就会变成将来的行。”周弘说,孩子自己也有自尊心,成绩差的孩子希望自己能够进步,这种愿望甚至比父母更加强烈。但是如果父母一味地批评他成绩不好,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强化了他的负面情绪,往往适得其反。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是周弘总结出的教育口号,然而其核心就是永远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骄傲。
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才能让孩子赢
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最先感到这种压力的不是年幼的孩子,而是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怕孩子将来不能得到好的生活……诸多的恐惧容易把人摧毁,极度的恐惧甚至会使人疯狂。在这种心态下,家长看着孩子学习就心安,其实课本下放的是小说,看到孩子玩就猫抓心似的疯狂,结果越管问题越多,越骂问题越大,越打越不像话,越逼越对立。
面对这种普遍的心态,周弘讲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一个北京的孩子给她在妇联工作的妈妈留下几句话:别总说我不好,我不好是你没教好,孩子生下来都一样,我将来肯定说我孩子好。“有的孩子累死在起跑线上,有的孩子吓死在起跑线,有的全家崩溃在起跑线上。求知本是最大的快乐,孩子却感到不尽的苦恼,上天给我们一个宝,我们却还上天一根草,愧对苍天啊。只有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反方
听惯“甜言蜜语”,孩子受不了挫折
“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都以表扬为主。现在上中学了,只要稍微一说他,他就大发脾气。”在某家教论坛上,高女士说出了她的烦恼,明明心里知道打孩子不对,但有时候实在是被气得不行,不知不觉就打了孩子。这篇帖子激起了很多家长的讨论,“我们家的孩子也是,我现在不知道该表扬他好,还是批评他好。”许多家长留言。
表扬还是批评,这成为了家庭教育中一个普遍的问题。“今天上学的孩子是吃‘巧克力’长大的,他们大都是90后出生,与曾经吃过‘窝窝头’长大的孩子所处的环境大不一样。言外之意就是说,他们这一代对家长的‘甜言蜜语’已听得多了,若任其‘吹’下去且超过一定‘度’的话,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襄樊四中义教部的刘家喜老师说。的确,高校学生跳楼事件频频发生,也说明了“80后”、“90后”普遍心理较为脆弱,遇上一点挫折便有了轻生之念。有些专家甚至提出,3岁之前,多赏识孩子更好,3岁后,开始让孩子感受挫折更合适。
滥用表扬,让孩子变成“两面派”
喜欢听到表扬,是每个人的天性,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表扬和重视格外重要。然而,表扬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滥用,则可能让孩子为了赢得表扬而刻意表现。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小宝上小学三年级,平时很乖,父母都很欣慰,因此也格外宠他。但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却来告状,说小宝抢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机。“我就想不通了,为什么在家里那么听话的孩子,在外面却是小霸王呢?”
当记者问起小宝时,他满脸委屈:“我平时在家里好好学习,不打游戏,爸妈就会说我很乖,做很多好菜给我吃,但我又很想玩游戏。”专家解释,如果仅仅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不是自身需求的话,孩子的好行为依旧缺乏内在动力,会削弱孩子责任感的形成,甚至孩子会因此变成一个“小两面派”,大人看得见的时候是积极、无私的,大人看不见的时候就变得自私和惰性十足。(见习记者吴敏 实习生唐蓓)
—— 信息源自: 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