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高校中,读诗、背诗、写诗的人寥若晨星,能看到大多是教室“课桌文化”上的几首歪诗,手机短信里的几首“打油诗”。而在长沙学院里,提起许艳文这个名字,几乎没有学生不会竖起大拇指。人们对她最多的评价是:“她让学生与诗歌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提到许教授的课,毕业数年的李永胜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年上课的场景。原以为“枯燥”的《艺术学概论》,竟让他舍不得落下一节课。李永胜对记者说。在“古典戏曲鉴赏”课时,她的“三段式教学”堪称典范:首先是花几分钟教学生唱戏,包括黄梅戏、京剧、昆曲和花鼓戏等精彩片段,然后再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最后让同学欣赏戏曲精彩曲目。
有一次,许艳文早早地来到了空无一人的教室。时值傍晚,她信步出门,在萧瑟的秋风中,邂逅了碧绿的柳枝、安静的水塘、闪烁的灯光、倦怠的归人,刹那间,无数绝美的意象激发了全部的灵感。许艳文心头一震,诗意泉涌而出:“我试图穿越秋风,抑或/秋风正穿过我的身体/左右飘曳的垂柳/像极了女子散开的秀发……”当晚,许教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诵起《一个人的傍晚》,当她引导学生:“我们每天都试图做回自己,坚守自己,就像试图穿越秋风,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也在不断地阻扰我们。”学生们感同身受,一下就融入到了课堂情景中。由于时代变化,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许艳文善于让学生们在苦与乐的人生行程中借助诗歌来追求诗意,诗歌不再晦涩难懂。
“老师,您的诗写得真好,让我体会到诗人洞察万物的心灵和积极昂扬的斗志!”来自09级工程管理专业的邓新喜在作业本上留下了这么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