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应试教育才是学生军训猝死的罪魁祸首?

--------------------------------------------------------------------------------
点击次数:2667  发布时间:2010-10-9 15:04:26

   每年九月,在这个开学时节,总有学生军训的报道传出。但是,今年这方面的坏消息似乎比往年更多,有些学生因为军训猝死,也有些脑死亡,晕倒昏厥的更不在少数。于是引起众议,各方评论针锋相对,好不热闹。

    有种观点老调重弹,毫无新意,是说学生猝死或晕倒,是因为这帮孩子体质不行,太娇气,他们甚至得出90后比80后还差的结论。作为一个80后,我不会因为这个论点有点夸赞了自己这辈,心里就暗暗高兴。相反,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可悲,因为在我看来,他们根本没有开动脑筋,根本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是90后们体质太差吗,或者说,是我们80后们太娇气吗?也许是。暂且不管真实情况如何,现实是,我们这些后辈的,往往容易被人贴上“娇气”、“吃不了苦”、“叛逆”等标签,而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在一些长辈看来,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坐享其成的一代,各方面都没有经历他们所曾经历过的大风大浪。所以,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我们。

    但是,这种老调的逻辑并不是那么严密,甚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有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的世界秩序是你们这一代制定的,无论是社会、法律、教育、医疗等方面,游戏规则都是你们这些“经过大风大浪”的一代设置的。我们这一代就是在你们设置的框框下“茁壮成长”的,我们没有选择权,因此,如果我们有什么问题,如果我们体质差,如果我们不孝、娇气、吃不了苦,那你们作为设计者,有没有责任?

    具体来说,假如我们的体质真的差到有些人说的那般田地,那我也认为,问题的主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制度就是,考什么学什么,于是,中考、高考就成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节点。在这种高压下,体育课也就自然而然沦为走过场。如此一来,学生们的体制能不差吗?当然,我们也不能怪老师和学校,他们也是为了我们好,那么,谁不为我们好呢?是应试教育没为我们好!

    还有一种草率的论调认为,军训可以磨练学生们的意志。这太可笑了!众所周知,现在高校的军训一般也就半个月时间,要想在这区区的半个月时间磨练学生的意志,让学生们都炼成钢铁,这要么是太小看“意志”这东东,要么是太狂妄自大了。那些制度设计者不知道,学生们之所以能忍气吞声接受兵痞们的人格侮辱,不是因为他们意志变得坚强了,而是因为要拿到几个可怜的学分,因为现行制度规定,没有军训学分,不准毕业。

   我一直都反对军训。不是说军训对国防教育一点好处都没有,作为中国人,因为人多,不用每个人都服兵役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所以军训点也没啥不好。但是,如果军训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强健体魄,而是纯粹折磨人,纯粹为了吃苦而吃苦,纯粹为了让兵痞找乐子,那么,我真的觉得一点必要都没有。看看我们的现实,难道不是这样子么?高校之所以不敢动这根红线,还不是因为上司有令?说白了,其实大家都在混,不管是个人还是学校。

   至今为止,我参加过两次军训。一次是高中入学时,一次就是大学。因为有了高中军训,在上大学之前,我对军训的内容也略知一二。等大学军训真的来了(我们学校安排在大一结束后的那个暑假进行),一看,和高中搞过的那个没啥两样,“站军姿、踢正步、军体拳”不外乎就这些套路,我就感觉毫无新意,一点精神都提不起来。但是,我必须军训,因为我要毕业,要毕业就得有军训学分。好在后来我有幸当了逃兵,躲过人生一劫。

   我现在对当年的作为一点都不感觉惭愧,因为我对军训厌恶至极。最主要是我踢正步总踢不好,不是比别人高就是比别人低,老被兵痞训。心里非常窝火,我的理想也不是当兵的,为什么非得要我踢得和人家一样平?我踢歪了不行吗?当然,在其他人看来,我就是害群之马,为了不影响集体荣誉,我干脆主动申请退出。

   另外,军训还有个秘而不宣的招儿,那就是好多男生都用卫生巾来当鞋垫,因为这玩意能吸臭,透气性好。于是,原本是女生之物,却成为了男生们的新宠。但是有个问题,很多男生都面子薄,不好意思自己去购买。怎么办?只能和女生们借。这么一去一来的,自然就加深了男女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我想,这恐怕是当下军训的最大意义了。

    作者:顾长风

 


—— 信息源自:天山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