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科学家、文学家、美术家、教育家……但凡上升到“家”层次的,一定不是小人物。今年8月,合肥市教育局正式公布在全市范围内开选首批“教育家”,在教育界掀起强烈反响。从昨日起,合肥市教育局已正式启动选拔工作,上报至市教育局的110余位报名人的材料正在被一一过目。
申报材料似一座小山
昨日,在合肥市教育局人事处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从各县区教育局递交上来的申报人材料。每一位报名人的材料都统一封装在牛皮纸文件袋中。近身细细查看,记者发现,几乎每一个报名人厚实的文字材料都足有三寸多高。这些封装着个人任教履历的文件袋,按照归属县区被一一打捆,整齐码放得似一座小山包。
据人事处一位负责人介绍,从今年8月12日通过教育局官方网站正式公布“实施合肥教育家培养工程”以来,各县区的报名积极性都比较高。从已经呈交上来的材料看,除了一些名校校长和教育局领导外,不少一线教师也报名参加了选拔。“由于此次选拔的门槛较高,不但要求有一定教学经验,而且要求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合肥市教育局赵文亚说,根据“好中选优”的标准,这些申报人的材料将在国庆期间进行初选,并力争在10月下旬公布选拔结果。
20名入选者还需培训
根据合肥市教育局下发的《合肥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2010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分两批选拔40名德才兼备的报名人,进行专项培训,为他们成长为社会公认的教育家奠定基础。今年10月将首次正式选拔出20名“教育家”培养对象。“教育家”培养对象为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研员、教育管理干部。参选人除了要在区域和学科专业领域内影响大,受到同行、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敬重和好评外,还需承担过重大教改实验项目,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成效显著。对于报名的中小学校长还应在学校改革与发展、办学与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这20名入选者并不意味着就是合肥的教育家,他们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合肥市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解释说,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的目的,除了希望能培养一批本土教育家以外,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样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促进合肥的教师和校长自主思考与学习。
报名人更看中学习机会
瑶海区合肥行知学校的周向荣老师,是此次参选的一名普通教师。和不少担任有各项职务的校级干部不同的是,周老师更看重的是“教育家培养工程”中的学习机会。在提交至合肥市教育局人事处的材料上,周老师特意在一张A4纸上印上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一句响亮的logo——“给我一个平台,还您一片精彩!”
周向荣老师说,在戴着一批官帽的参选人中,没有任何职务的自己可能是最“渺小”的。“‘教育家’的大招牌的确吓走不少人,我的很多同事都没有鼓起勇气申报。”周老师说,他把能否选上看得很淡,“不管怎样,我把自己的材料上报到合肥市教育局,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展示。”说起这项选拔最吸引人的地方,周老师说,那还要算每年定期的培训和教研机会。按照《合肥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将安排人均培养经费5万元,其中市教育局负责人均培养经费2万元,县区、学校负责人均培养经费不少于3万元,主要用于培养对象的培训、科研、专著出版和导师指导费等。
名校校长心中也没个底
名校校长就一定是教育家吗?对于这个问号,没有一个报名参加选拔的名校校长敢拍着胸脯放下豪言,自己就是教育家。相比一些一线教师,合肥38中校长徐文良在能否入选上也很淡定。“毕竟首批合肥市只选拔20人,这次选不上还有下一次。重要的是合肥市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热爱教学的校长和教师们可以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教育家培养工程里不能都坐着戴官帽的校长和局长,更不能成为校长、局长俱乐部。”此次震动合肥教育界的“教育家培养工程”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期待。一些勇于参选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也不甘示弱,他们更希望的是一次纯业务的较量。
教师成了教育家还会教书吗?
在教育界展开一场争夺赛的同时,家长们更关心的则是,“教师被培训,成了‘教育家’之后还教书吗?”孩子在乐农小学上三年级的李先生就非常关心这样的培养工程会否沦为“镀金层”,教师镀层金,就脱离了教学岗位,另谋高就。
对于家长的这个担忧,也是不无道理的。不管怎样,身为家长终归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受教育质量,李先生表示如果老师还会继续回到学校从事一线教学的话,他倒是举双手赞同这种培养机制。“不管哪种培养,最终还得落脚在教学质量,落脚在对学生带来的直接受益。果真如此,那这绝对就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实习生王颖、记者徐颖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