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武汉一大学新生参加军训时身体不适,随后被送医院救治,并被宣布“脑死亡”。其家属认为军训是女儿死亡的诱因,向校方索赔100万元。而校方认为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学校积极配合并不存在过失,对家长索赔要求表示无奈。
军训猝死,多少惆怅与苦闷在其中,本是青春年华,朝气蓬勃,是祖国盛开的花朵,可烈日之下,生命凋零,只留下公众深深的惋惜和深思。如果仅此一例,我们可以忽略,也可找或这或那的借口和理由,然而,这并非个例,去年武汉某学院军训“8天晕倒20余人”,今年中国海洋大学新生军训第一天,就有20多人晕倒或请假……
惊心的数据背后,必然有着令人纠结的社会现实,毕竟任何普遍性事情的发生,都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深地扎根于现实土壤的因素。当越来越多的人承受不了军训的强度时,这背后其实是对体育锻炼缺失的一种控诉。
近年来,我们高举着素质教育的大旗,可一考定终生的模式并没有变,即便课表上安排了体育课,活动中也有着社会实践,但这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在高考的压力下,在升学率的比拼下,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至于其他的体育锻炼,心理素质成长,人文素养,个人品德等,全被抛诸脑后,如此情况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怎么可能好?要知道,他们正处在长身体的年龄,最需要的正是恰到好处的锻炼,可现实切割了这种正当的需要,无情地将学习大棒递给他们,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事实上,青少年缺乏锻炼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抽检8所中学的1.6万名学生,发现中学生肥胖者占24.6%,中学生营养不良者占22.8%,近视者达到62%。比例之高,实乃社会难以承受之重。
当越来越多的新生难以承受军训之重时,也是教育不能承受之重时,教学字典里应增添“体育锻炼”,这应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然而,如果一考定终生的教育机制本身不变,那么谈体育锻炼无异于缘木求鱼。(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