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日举办的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等专家批判了社会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态,认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德性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杨玉良批评现在的学生急功近利,总希望找秘诀、走捷径,而老师"四处吃请,夸夸其谈"。(《人民日报》9月20日)
既对学生的“急功近利,走捷径”心态明察秋毫,又对老师的“四处吃请,夸夸其谈”的现象了如指掌,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对于教育领域的种种弊端,想必有着深刻的体悟。不可否认,教育的各种症状,其实并不隐蔽,从学生的心态和教师的言行中,不仅足够管中窥豹,更可以充分暴露问题。
不过,假如因此便把教育的问题全部归咎于上述表象,甚至认为只要学生收起了急功近利心,教师们不再四处走穴,夸夸其谈,教育的症状便能药到病除,乍一听来似乎立竿见影,但骨子里却是教育的病症看得过于肤浅,甚至不免有头痛医头之嫌。
不可否认,正好比身体如果有毛病,大多都会反映在皮肤尤其是气色上,不过,假如因此便把气色不好当作皮肤病来治,认为涂脂抹粉便能掩饰,不仅并未对症,反而可能因为掩盖了病情的真相而贻误治疗的时机。同样道理,学生的急功近利心态与教师夸夸其谈的言行,其实不过是教育内在的病症在“气色”上的反映罢了,这个时候,假如无视教育体制本身的内在症结,无视教育体系中攀附的官本位与诸多管理与机制弊端,却一味责怪学生的功利心态与教师的浮躁言行,本质上其实与用美容疗法治癌症并无二致。
事实上,教育的问题,学生与教师当然不能置身世外,但是,全拿学生心态与教师言行的不当来说事儿,其实更像是在避重就轻。无论如何,学生不会天生急功近利,这里面固然有社会心态的投影,但教育本身是否心平气和?是否也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其实更应反思。至于教师的浮躁言行,或许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真正“四处吃请,夸夸其谈”的恐怕不会以底层普通教师为主流,而必定是以手中握有权力的教育体系官僚充当着绝对主角,在这一点上拿普通教师的浮躁说事儿,显然是冤枉了。
一言以蔽之,学生的功利心态,教师的浮躁言行,归根结底其实是教育有病的受害者,充其量不过是教育病症所导致的气色不佳罢了,而真要改良教育的气色,仅仅指出气色不好,甚至一味去埋怨皮肤不好,倒不如追根溯源,外容内养,外病内治来得务实。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