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 点击次数:2146 发布时间:2010-9-9 15:29:22 9月6日,教育部网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学联合向全国教师发出的倡议书,倡导全国教师反对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据悉,这是教育部首次以学校联名的方式挂出不收礼的倡议书。(9月8日《山东商报》) 设立教师节本是提高教师地位,提升“尊师重教”的氛围。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师节有点变,象过年过节一样,也得表示点意思,每在教师节前,学生和家长们都得琢磨一下,送什么礼好,教师节渐成送礼节。 送礼成了习惯,受礼也就成了自然,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生孝敬自己合情合理,送是正常的,不送反而认为不尊敬,不正常,心里总感到不是味,尤其是所闻所见一些教育部门的官员和掌握学校大权的校长们,大揽大进的收礼收红包,更是觉得无所谓,他们能得,自己也能得,他们得大的,自己得点小的理所当然。 一些教师的对比并非空穴来风,教育部门本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可是并非一罐清水,从一些教育系统暴露的腐败案看:小到校服、学生餐中捞好处得回扣,大到学校教育器械的采购,校舍的兴建修建上贪污受贿,如:某市一教育局长受贿被抓,近百校长迫于压力自首,尤其是一些教育局长利用职权调动、提拔更是财源广进,一些地方有不成文的潜规则:“安排1人要价5万至10万元,有钱户甚至达到20万元,进城要5万至8万元”教师所收得礼与这些“礼”比起来,只是小巫见大巫。 教师收礼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很大程度上是管理出了问题,一些校官平时抓得不严,对教师收礼睁个眼,闭个眼,有的学生家长甚至在学校、教室送礼也没人问,没人管,甚至一些学校还出榜暗示学生教师节这一天要向老师们表心意,此种风气的形成根本原因,责任在于学校,在于管理者。 送礼是非正常现象,尤其是对于学生更是起到潜移默化不良的效果,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制止送礼是职责范围之事,之所以不敢理直气壮的管,就在于有的自身就不俭点,不好说他人,听之任之,以至成了风,成了习惯。 提倡教师节不收礼,出发点是好的,意在塑造清风正气的氛围,但是倡导还远远不够,还得靠制度,还得靠管理者的以身作责,垂先示范,因而,要想教师节纯净,不索礼,不收礼,还得从“头”抓起,只有“头”不收礼,清正廉洁,才能去管,去执行制度,“身正不令而行”教师节才能不变味。
—— 信息源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