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开学了,经过一个暑假的休整,学生已经养成无忧无虑、较为散漫的生活习惯,而开学后就马上进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导致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落差,产生了焦虑、恐惧情绪,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病态表现,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开学综合症”。又叫“开学恐惧症”。
学生如何克服“开学恐惧症”,同时可尽快的适应紧张的学习节奏?记者就次采访了行业内相关教育专家。
针对学生的“开学恐惧症”,学大教育专家认为分为几个阶段:1、要开学的前几天;2、开学第一天;3、开学后的头几天),从物质、身体、心理、知识四个方面进行。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由入学时的松散状态很好地过渡到紧张活泼的学习生活中去,完成心态的转换。
围绕这话题,个性化教育研究专家贾智会特别强调,上好开学第一课,即不是家长单方面的责任,也不是学校老师单方面的职责,一定是双方共同的工作。家长与学校要加强联系。详细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恰当的方式与老师配合,可通过适度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创造轻松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孩子较快地建立自信心。
著名教育心理咨询师罗琴老师也指出,让孩子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全力以赴投入学习有两方面需注意:一是调节生物钟,培养时间观念;一是设立学习目标,增强学习欲望。开学在即,家长切记,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应把关注的着重点放在孩子的心理感受和精神层面上。给孩子一个轻松愉悦的心境,使他顺利地全身心投入新学期。
个性化教育专家,全国首部个性化教育全景报告《寻找失落的钥匙》的作者萧斌臣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是说到,中国的家长管理孩子学习的基本策略就是做“加法”。他们很自信的认为“汗水+时间”一定会等于“好成绩”。其实,太多的加法不仅不会“1+1=2”,相反会“-1+-1=-2”,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孩子面临的压力已经够大,负担已经够重,家长做的加法极有可能用最后一根稻草压垮我们的孩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做“减法”。即为孩子“减压”。降低对孩子的要求,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要以时间太紧为由头,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农民的理论,送给千千万万家长也是十分适用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马上要开学之际,愿家长和老师要多沟通,多交流,共同帮助学生逐渐克服开学初的种种不适应问题,开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