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大学氛围不存 大学精神焉附

--------------------------------------------------------------------------------
点击次数:3129  发布时间:2010-9-1 11:02:01

 进入9月了,大学新学期又要开始,新生要入学。但愿他们度过当得起“大学”二字的4年。

    比尔·盖茨日前发表言论,预测教育的未来,认为互联网将成为人们学习的场所,取代学院与大学。“5年之后,你将能在互联网上免费地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比任何一所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他说。

    没错,美国名校的网络公开课近来在中国年轻网民中大热。单就技术发展和知识形态演进而言,盖茨的观点值得参考。但就现实尤其是中国高校的现状来看,且慢,这分乐观尚须分析。

    课程优劣先不论。把大学与课程等同起来,或者说,把大学简化为仅仅是提供课程,是一种很值得警惕的倾向。

    对于这些年来各地高校跑马圈地建新校区的冲动,批评声浪不小,尤其以引用梅贻琦的大楼与大师之论最具代表性。实际上,这种圈地运动对大学真谛的伤害,还不止于此。不少高校把本科教学完全搬到新校区,也就是说,4年读下来,学生完全是在与本校传统无关的一个环境中度过的。而新校区的内在逻辑意味着,提供教学和住宿的场所,提供课程,然后完事——这就是大学了。

    这就是大学吗?大学的本质之一在于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思想个体之间的交流、个体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交流,等等。这些交流,仅以课程是远远涵盖不了的。这其实是一种弥散性的氛围。大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氛围。大学对人的塑造和熏陶,得益于这种氛围,常常超过得益于具体的专业课程。

以此标准衡量新校区,它们往往位于市郊,孤零零新建在划拨或低价购得的土地上,脱离本校的原有环境——对于历史渊源深厚的大学而言,老校区里有精神地标,象征着某种值得珍视的传统;即便新晋高校,大多也与周边城市环境根脉交融——个体与环境的交流,是谈不上的。并且,教师,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名师,一般不会住在新校区,有课时来,课后便走,那种人们向往的、能提供指引性和感召力的师生交流,几乎是句空话。

    有媒体刚刚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厦门大学学生钱小敏头两年就读于漳州校区,尽管这里洋溢着现代气息,但学生们总觉得“不带劲儿”,“大学城把一部分学生孤立了,没有老师,没有师哥师姐,不能接触到丰富的社会”,甚至有教师称其为“漳州监狱”。两年后,钱小敏搬到了本部,厦门大学老校区“透着一种说不出的文化氛围和气场”,她这才醒悟,“大学校园就应该是这样的”。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曾一度把文科大一新生安排到位于郊区的昌平校区。那几年中,每届学生普遍的反映是,读了一遍“高四”,根本摸不着燕园的脉搏。如今,对于很多大学的新校区而言,学生们不啻是在读“高四”、“高五”、“高六”、“高七”——这简直就是大学求学经历的平庸化,乃至大学精神的矮化。

    上4年大学,一旦被简化为上4年大学的课,大学的价值也就被抹去了大半。现实恰恰是这样:对于那么多大学的那么多新校区的那么多年轻人而言,有时我们不得不悲哀地承认,所谓心性的滋养,所谓人格的提升,奢望而已,那不过是课程流水线上的另外4年。

    课程当然重要,当然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必须警惕把课程与大学本身割裂开来的倾向——所谓新校区,正是这种倾向最恶劣的代表之一。务实地说,如果大学酝酿不出、积淀不下某种氛围,它根本就产生不了好的课程。

    光鲜的新校区,实在是中国大学的误区。

    然而类似的畸形逻辑还在继续上演。上海刚刚放出风声,正筹建纽约大学分校,预计将于2012年开始招生,据说这将开美国高校在中国设分校的先河。

    “上海纽约大学”,这多像一个怪胎,它究竟是“上海大学”呢,还是“纽约大学”?重金打造硬件,再照搬课程,上海就能纽约吗——这未免把“大学”二字看扁了。(徐百柯)

 


—— 信息源自:中国青年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