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而学生的道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
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学生的道德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却显示下滑的趋势,存在着典型的知性化倾向。其主要表现在:许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今天学了些什么,孩子成绩在班上排第几名等等。如果老师夸孩子聪明,智力好,家长满心欢喜;如果反映孩子品行上的弱点,就不屑一顾,甚至怀疑老师有成见。重智轻德是相当多父母的一种心态。而且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这种倾向会更严重。并以孩子是否考上大学,来判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成为许多家长的教育信条。
笔者认为,重视智育、崇尚智慧、希望孩子受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急功近利,仅仅重视孩子的分数,忽视其个性和品德发展是难以造就真正人才的。许多神童上大学后,绝大多数表现出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事实表明,有些人即使考上了大学,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也难以避免精神的危机和动摇。
在每年开展的各种献爱心活动中,有的学生会表现出一种不太情愿的感觉。笔者觉得开展这些道德教育活动是为了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去感受爱人之心和爱社会之心,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到正直心、同情心是他们生活中一种再平凡不过的行为。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当前应将德育目标定位为“求真”与“行善”,即德育要培养的是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的“真善统一”的人。求真的底线是“认真做人,真诚待人”,行善的底线是“明辨善恶,与人为善”,这两点是现代生活最必需的道德品质,做到这两点,才是一个道德合格的人。大千世界充满着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它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学生生活也是如此。因此,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回避生活中诸多矛盾,必须让学生面对生活、面对难题。当学生在道德的十字路口徘徊时,我们可以引导和帮助他们选择行为方式,使他们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发展品德,健康身心。这才是一种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