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报道中说,周洋出身普通的平民之家,她夺冠之后想到可以改善父母的生活,这不是很真实、很朴实的想法吗?除了某些领导之外,谁想听她说一些大话空话?
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周洋在冬奥会上夺冠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拿了金牌以后会改变很多,更有信心,也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认为这种说法不妥,还专门在全国政协体育界别小组讨论时谈到,“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并且表示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励志教育、德育教育。
看到这种新闻,我真是哭笑不得。有些领导干部老是抱着过去的思维定式不放,一有点成就,就非得要首先感谢党,感谢祖国,感谢人民,干嘛一定要这么说?这毕竟已经不是我们那个时代了。我年轻的时候,中国社会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每个年轻人都抱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远大理想,当然,实际上也没做出什么伟大的成就来。但改革开放之后,那种僵硬的思想教育已经过时了,盲目地号召每个人都要大公无私、做什么都要首先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可能吗?除了少数有极高思想觉悟的人之外,一般老百姓首先想着先过上温饱的乃至小康的生活,这有什么错?我看报道中说,周洋出身普通的平民之家,她夺冠之后想到可以改善父母的生活,这不是很真实、很朴实的想法吗?除了某些领导之外,谁想听她说一些大话空话?
当然也有人说,周洋之所以能当上运动员,参加冬奥会,是国家出的钱,所以首先应该感谢国家。但这不是周洋个人的事,而是跟我国培养体育运动人才的“举国体制”模式有关。教练发现一个体育苗子,培训他,送他去参加比赛。如果得了冠军呢,就给他荣誉;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成名呢,就只能退役,另寻生路。我国培训的运动员多了,最后能拿到冠军的才几个?不少运动员从小就参加训练,文化基础薄弱,没有其它专长。到了社会上难以适应,工作都不好找。前几年不就有个全运会冠军找不到工作,最后去澡堂给人搓澡吗?
相比之下,欧美的运动员除了适当依靠国家,更多的是依靠自己。他们都是有专长有职业的,有可能是律师、教授,也可能是工人,因为真正热爱某项体育运动,所以才去参加比赛。拿到冠军固然好,拿不到冠军,也可以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不至于离开比赛之后就没饭吃了。我们的体育培训机制,除了鼓励运动员出成绩,有没有切实为他们的将来、为他们的一生着想?有网友说“你拿到冠军,祖国妈妈拥抱你;拿不到冠军,只有亲妈妈拥抱你”,也许有点极端了,但也说明了一些实质问题。
另外,据我所知,有些特别艰苦的体育项目,比如举重,运动员多半是从农村选拔出来的孩子。他们想通过拼搏,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善父母的生活,就像很多农村学生把考大学当成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一样,如果说这也是“私心”,那又有何不可呢?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需要思想教育,关键是怎样做,他们才能听得进去,才不会反感。周立波就曾讽刺过某些假大空的思想教育模式,一个英雄临死未死之前总要有很多“规定动作”,敌人开一枪,没能打死他,摇摇晃晃站起来,他要交入党申请书;开第二枪,还是不能死,要缴纳党费。非得把这些动作、话语都完成了,才肯光荣死去。这种套路,是不是很可笑?如果依照这种套路进行思想教育,能有什么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