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教育经费支出在2012年达到GDP的4%,江苏省的教育投入又会达到什么水平?“教师6年必须流动”的条款一度引起争议,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一措施?面对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择校热”,主管部门又如何应对?昨天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就教育上的一系列热点话题一一作答。
“GDP蛋糕”,教育占多少
沈健认为,教育投入所占到的百分比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衡量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标志,发达国家的指标是教育投入占到GDP总量的4%。在最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教育经费支出在2012年达到GDP的4%,沈健说,这一目标的制定体现了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目前全国教育经费支出约占GDP的3.6%到3.8%,相信到2012年一定可以完成既定目标。
谈到江苏省目前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沈健称近两年是江苏省对教育投入最大的时期,投入速度和质量提升都很明显。他介绍,全省目前教育投入占到财政总支出的19%左右。另外,苏南苏北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对于经济相对薄弱的苏北,目前也有对口支援、省级财政支持、转移支付和生均公用经费等方式进行教育投入,以此来平衡教育资源。
沈健介绍,目前省里在制定《江苏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时明确,要逐步增加各级教育经费、专项经费,并通过改革建立政府投入、社会支持和家庭合理负担三方结合的机制,促进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今年高考政策没有大变动
江苏一直走在高考改革的前列,相信包括苏州在内的江苏省内很多家长、学生都很关心,今年的高考政策是否会出现变动?
昨天的专访中,沈健明确告诉记者“今年高考政策,相对稳定”。沈健表示,2008年江苏进行了高考改革,2009年又在2008年的基础上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微调。但今年高考不会再有大的变动,高考方案将在总结前两年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
2009年北大实行了“校长实名推荐”,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于这两年越来越多的“非高考”录取方式,沈健认为这是符合科学选拔人才要求的,是值得鼓励的。他表示,如果高考能够选拔出适合高等教育培养的通才,那么自主考试、推荐生等方式则给专才、偏才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教师为何“6年必须流动”?
《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写入“教师6年必须流动”的条款,对此沈健认为,教师流动能使得教育资源均衡,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沈健强调,教师流动并非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应避免教师仅限在同一等级的学校之间流动,让一些长期在一般学校任教的老师到较好的学校工作实践,对整体提高教师水平大有好处。
面对社会上“教师频繁流动会影响学校教育风格”的质疑,沈健回应,目前拟定的教师流动制只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并且在一年时间内学校教师的流动率不会超过20%,这对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特色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此外,沈健介绍,除了教师流动,省里还将出台一系列教师培训计划,依托省内研究型大学、师范大学建立省级教师培训基地,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行强化。
同时,沈健认为教师的合理流动有利于消除社会上的“择校热”。他说,人们择校归根结底是择师,如果能把优质的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对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无疑能起推动作用。而且他认为,择校更多的是出于对应试教育的考虑。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将更提倡建立起全面发展的科学人才观,推广富有特色的教学,使得教育资源更为多元化。
最后沈健还谈到,苏州是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结合这一改革过程,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将把苏州作为试点城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