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去行政化请从去校长级别开始

--------------------------------------------------------------------------------
点击次数:2096  发布时间:2010-3-4 15:2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的亮点之一,是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现今的改革,但凡涉及人,就变得“敏感”,写在纸上的亮点也就因此变成实际工作中的难点。教育去行政化早已是共识,如今又将上升为国家意志,当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要落实起来,还真不容易。有专家说,不能认为规划纲要写了这样的话,就会立即有大动作。这是大实话。

  在官本位意识浓厚的社会,被行政化扭曲的东西很多,比如,央企可以有行政级别,高校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风气将给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带来压力。再说,高校从泛行政化变为去行政化,简直是改头换面,几乎与脱胎换骨相当,更不免触碰既得利益。而且,高校行政化之普遍形成,主要原因不在高校本身,恐怕也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一手造成。从技术层面看,遽然取消现行高校管理模式,而没有设计出比较成熟的替代办法,必将给高校导致极大混乱。当然,这些因素都不应动摇教育去行政化的改革方向,但若没有勇猛精神和坚韧意志,也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教育的行政化问题看上去千头万绪、盘根错节,仿佛无从下手,但只要抓住了“牛鼻子”,或者就能找到突破口。在我看来,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的“牛鼻子”和突破口就是校长的去行政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行政化管理倾向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一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这两个方面都与校长有关,前者是“抓校长”,后者是“校长抓”:政府以行政手段“抓校长”,校长又如法炮制地抓学校内部管理。这样做的结果,学校想不泛行政化都难。而这两个方面中又以前者为关键,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怎样“抓校长”的问题,“校长抓”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政府怎样“抓校长”?首先要制定校长的标准。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和网友连线时说,要让教育家办学。教育家当然要热爱教育,更要懂得教育。若以此为标准,则行政官员、一流学者都未必是合适人选,已经占据校长职位的应当主动挪位。其次是校长如何产生。现在都是任命制,重点学校的校长由国家任命,地方学校由地方政府任命。如果坚持任命制,则此种模式的通病(比如只对上负责、不对学校负责,如频繁调动带来的短期行为)在校长身上也很难避免。有人提出用招聘的方法来选拔校长,这比政府决定更容易去除校长的行政化色彩,值得考虑。再次是对校长如何考评。任命制下是组织人事部门考评校长,这自然荒唐。但去行政化后,谁来考评、如何考评校长,确是一新课题。笔者以为,至少在改革初期,对是否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学校治理结构,应当成为考评校长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有,如何对校长进行日常监督,教师、学生在校长负责制架构中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都应当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教育去行政化的改革效果不难判断,只要看看是一心搞学问、诲人不倦的吃香,还是教职员工都削尖脑袋想当官,就能约略推知。而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的成败,端赖于政府能不能做到谨守政校边界。实在说来,这些年出现的教育行政化与官员博士化现象,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行政权力不受制约深入侵入教育领域结出的恶果。能否不像从前那样“抓校长”,正是对政府推行教育去行政化改革之决心与诚意的第一个考验。

 


—— 信息源自:金羊网-羊城晚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