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夏,重庆文科高考状元何川洋因违规更改少数民族成分,被取消录取资格。昨日,全国政协委员李钺锋透露,他将提交提案,建议举行高考加分项目听证会清理规范加分项目。同样关注这一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段拉卡在建议中指出,今年高考,全国应统一加分政策标准,杜绝各地乱“加分”。
乱象
1 高考加分项目越来越杂乱
“高考加分已逐渐变味”,据李钺锋介绍,高考加分的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乱,据资料显示,近年来,各地各类高考加分政策多达190多项。
李钺锋告诉记者,北京大学去年录取的24名重庆考生中,有17人为加分考生,其中13人凭借“二级运动员”加分,4人凭借少数民族成分加分。李钺锋说,高考加分制度原本是为了纠正高考选拔人才中“一刀切”的偏差而建立的,但这项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因为加分标准欠缺科学性和“人为”操作模式的影响,出现了加分项目过多、弄虚作假等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高考加分政策冲击考试的公平性,破坏了人文社会的诚信体系。
2 地方加分标准各行其是
段拉卡说,当下,高考加分是“两条腿”并行。教育部有加分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加分政策。在实施中,各地方省份的加分项目彼此千差万别,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各行其是。
具体表现在,各地方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就分有5分到20分不同标准。对“文艺特长生”、“二级运动员”加分,也是10分到20分不等。段拉卡说,由于高考加分制度设计不严密,运作过程缺少规范管理和监督,致使高考加分政策在个别时候成了弄虚作假的工具。
3 学校、家长联手“骗”取加分
李钺锋告诉记者,2009年,31名重庆考生因身份造假违规加分被取消高校录取资格,他们或是成绩不好,想通过加分考入高校,或是成绩优异,想通过加分跻身名校。
“有些家长造假加分是学校怂恿的结果。”李钺锋说,部分学校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考上大学,提高升学率和知名度,千方百计暗示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加分确保孩子上大学,而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能顺利考上大学。双方不谋而合,从而就出现了一些家长造假加分,而学校视而不见的情况。据李钺锋介绍,他曾经做过一份调查,调查中,八成家长对造假加分表示理解,其中两成家长坦言愿意铤而走险造假加分。
建议
1 举行高考加分项目听证会
“如何取消变质的加分项目,保留大多数人认可的项目?”李钺锋建议,教育、招生等部门单位应举行高考加分项目听证会,邀请学生、家长、教师、学者、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讨论,征集意见后,严格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分值以及使用范围。
李钺锋还建议,增加违规违法加分者的成本代价,让高考加分奖、惩并举,有法可依。
2 “分线录取加分和裸分考生”
李钺锋告诉记者,应该区别对待高考“裸分”考生和高考加分考生的提档、送档和高校的录取工作。李钺锋告诉记者,2008年,重庆市文科状元刘超然成绩是666分,北大在重庆的录取计划是20人,但只有裸分的刘超然竟然跌出前20名。
据此,李钺锋认为,可以探索实施“分线录取加分、裸分考生”制度,限制高考加分适用范围,或限制录取加分考生的比例,比如试行高校录取加分考生只能占计划的30%等制度。
3 今年统一全国高考加分标准
段拉卡建议,今年统一全国高考加分政策标准,取消各地方省份的加分权,规范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同时,取消理工科高校的艺术特长加分和体育特长加分,这些特长加分只适用于艺术院校(专业)和体育院校(专业)。其次,规范“思想品德”类加分项目,降低“思想品德”类加分分值。
4 加分公示范围须科学设置
李钺锋认为,应当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手段,对高考加分信息进行全面公示,特别是公示周知范围,一定要覆盖其同学、老师、就读学校和考生所在出生地的群众,因为他们最熟悉加分考生的实际情况,否则就失去了公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