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公众焦虑教育公平难保 支持高考重回"裸考"

--------------------------------------------------------------------------------
点击次数:3921  发布时间:2010-3-2 15:39:34

 

    2月28日上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了征求意见稿,其中对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方向——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多元录取机制”,成为未来一轮改革的重点。

    高考加分,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最近几年,高考新政频繁试水,不仅让考生家庭眼花缭乱,也引发一轮又一轮社会争议。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进行的专项民意调查(3602人参加)显示,77.2%的人赞同高考回归“裸考”,13.0%的人未表态,不赞同“裸考”的只有9.8%。

    面对即将召开的“两会”,调查中77.9%的人表示,高考要不要“裸考”已经需要“两会”代表委员表决一下了。其中,40.3%的人甚至认为“非常需要”。

    “裸考”:何其难,何以难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年多期调查显示,每有一项与高考招生有关的改革措施出台,民意对“裸考”的呼声也就随之走高。2009年11月一项针对自主招生政策的调查显示,74.4%的人期待自主招生提高透明度;66.7%的人担忧权钱交易不可避免。12月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加分政策已和择校费、大学高学费一起,成为公众心中三大“教育不公平”;76.9%的人建议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高考政策,让高考重新“裸”起来。

    民意呼声渐强,“裸考”却难再现。一些专家指出,之所以不能简单回归,是担心“裸考”不利于素质教育走强,也担心不利于平衡弱势群体利益。但本次民意调查发现,公众认同这两种考虑的比例都不高,分别只占26.3%和19.7%。

    与之对照的是,高达77.4%的人直指“裸考”会使部分既得利益者受到损失,阻力大在所难免;70.9%的人表示,多一种加分项目,就意味着多一个操作空间,一些人乐此不疲。

    “关键的问题是谁决策。如果普通老百姓可以充分参与决策,‘裸考’早实现了!”山东省潍坊市潍北学校教师李洪嵩认为,如今“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也渗透进高考这片曾经的净土。任其发展,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会难有出头之日。

    刚刚参加完2009年高考的北京考生小胡发现,高考加分如今已成高中争夺优质生源的筹码。“中考时,学校就想把几个成绩特好的同学留在本校,通过什么方法呢?就是承诺,‘给’你一个优秀三好学生,或者二级运动员,这样到高考时就能加20分。高考结束了,学校还天天广播,说谁谁上清华北大了,觉得特光荣一事。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肯定加分了。”

    在山西省运城市公务员马丁看来,每一项加分理由,事实上都可能被特权阶层巧妙利用,不如取消。“加分的目的,是让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善尽其才。要做到这一点,加分并非唯一手段。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不是一直就很成功吗?我们社会要培养天才少年,固然要创造好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条件,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但更重要的,是给全体中国孩子,无论贫富,创造公平发展的机会。”

    马丁指出,现在很多父母会通过各种“运作”争取给孩子加分,这种做法直接影响公平意识在这些孩子心中的成长,这就像揠苗助长一样,对他们的成才未尝不是一种破坏。如果这种破坏,一年一年地继续下去,那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伤害,就连正当获得加分的孩子都会丧失应有的荣誉感。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高考改革很多时候是一个两难问题。原来完全靠分数,有它公平的地方,但确实又会造成应试教育比较严重的情况。改来改去,仍然陷入了两难:保持公平和灵活多样,像鱼和熊掌难以兼顾。“我认为应该严格控制加分范围。有些加分可以保留,但对于容易走样的部分,要么取消,要么刚性化,要么把分值降低。”

    哪些高考加分项目可以保留?在本次调查中,28.4%的人的选择是“全都不保留”。目前所有实行中的加分项目,无一项支持率超过半数。支持率相对最高的是“见义勇为加分”,44.3%的人认为可以保留;43.9%的人支持“科技创新发明加分”可以保留;排在第三的是“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加分”(30.8%)。另外还有24.4%的人支持保留“体育、艺术特长加分”,22.3%的人认可“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至于博士子女、金融高管子女、招商引资等加分,只有2.6%的人赞同保留。

    为何公众如此焦虑高考不公

    河南省高三物理教师李仲旭所在的睢县高中,多年来高考二本升学总人数在省里都名列前茅,2005年就成为河南省示范高中,但很少有学生能有加分机会。而同为省级示范中学的郑州一中,每年光自主招生和保送的人数就不少。两个学校的最大差别就是,一个在县城,一个在省会,睢县高中9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

    李仲旭他们学校复读生特别多,“高五”、“高六”都很常见。对于这些没有背景的学生来说,一旦分数不够,就只有复读一条路可走。学生们也特别苦。每天早上6:00起床早自习,晚上9:30晚自习才算结束,学生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连轴转上三周的课才会有一次回家的机会。

    “苦倒没什么,不苦就上不了大学。但你再钻空子、捂盖子、暗箱操作,农村考生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他们本来就消息闭塞,别说暗的,就是明面上的消息也不一定能及时反应。像自主招生,路费吃住农民都承担不起,只能走最普通的路子。一旦这条路堵了或是窄了,就再没有路了。”李仲旭说。

    高考改革一直在进行,公众对高考公平却表达出越发强烈的焦虑。本次调查中,54.3%的人认为现在的高考制度和十年前相比“越来越不公平了”,只有8.6%的人认为“越来越公平”,26.1%的人表示“没有实质变化”,还有10.9%的人表示难说。

    这种焦虑,刘海峰认为反映了一种民意——多数民众希望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高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维护社会公平稳定,促进社会阶层保持流动。很多人都觉得高考相对来说还是让底层百姓最有奔头的制度,不要改得让人觉得没啥希望了。

    “分数,实际上就是这些没有家庭背景的考生的‘硬实力’。”刘海峰说,不靠分数他们没有其他办法。钢琴没摸过,怎么去考级?你强调见多识广、强调谈吐,农村根本没那个条件。这就是两难,选拔多样人才和维持公平方面的两难。但越多样越改变,对没有社会资源的家庭就越不利。

    如何推动高考公平

    如今,一有自招、特招的新闻出来,总要引起很大舆论争议。而在1985年,当时北京大学教务长王义遒教授把14岁的田晓菲特招进北大,并未引起任何争议。“那个时候,大家还是放心像北大这样的学校,相信学校有这个判断力招到好学生,要放在现在,估计招收田晓菲的压力也会非常大。”

    “在现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对特招谁都不放心。家长不放心,学生不放心,高校自己也不放心。一方面,社会对高校太不包容;但反过来,太多学校营私舞弊,本身也不让人放心。这个问题现在成了连环套、死结。这个死结不是教育能解决的,只能靠全社会。一个社会总要建立起码的诚信,但现在我们缺乏这一点。”

    王义遒教授主张对高校招生要留点余地,开点活口,但要与社会成熟情况相适应。“死结”不解开,就只能以牺牲特殊人才的代价来达到公平。毕竟“裸考”是唯一公平的办法。

    该如何推动高考公平?调查显示,73.6%的人认同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政策,让考生重归“裸考”;61.9%的人希望高考评卷和录取透明操作,便于公众监督;47.9%的人赞同全国统一试卷;45.8%的人呼吁加快制定《考试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受教育者的考试权益;还有31.2%的人认为,高考加分仍有存在必要,不能一刀切。

    “高考改革难度很大,因为高考实际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事关教育全局,牵涉到中学、大学和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刘海峰表示,高考表面上是一种考试,实际上关系到社会分工和将来的社会结构,是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在考场上的集中体现。高考改革遇到的两难问题,是社会本身存在的。现在大家说高考问题,其实全是社会问题。

    刘海峰认为,改革的速度和火候一定要掌握好,不能推进太快。现在社会各方面对高考改革的看法很不一样,其中很多是不同利益群体的事情。讲多样性有道理,也有必要,但首先要讲的,恐怕还是公平。

 

 


—— 信息源自:中国青年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