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粗糙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值得炫耀

--------------------------------------------------------------------------------
点击次数:2698  发布时间:2010-3-1 15:26:41

  

  2月28日,国新办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称,到2020年,义务教育可以全面地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普及率可以达到90%,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要达到40%,将有2亿人具有大学学历。(2月28日中国新闻网)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上世纪70年代曾经提出“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的15%,标志着从精英型进入到大众型,超过50%便进入普及型。教育部曾指出,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实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跨越。如今朱之鑫副主任又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要达到40%,将有2亿人具有大学学历。如是高等教育发展蓝图值得期待。

  客观地讲,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像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都是可圈可点的成绩。但是,在我看来,规模第一的高等教育发展成绩固然不可轻看,但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教育不公平,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应试教育体制尚未根本改变,这些问题还比较突出。

  就拿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来说吧。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确实世界独一无二,也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但是教育规模第一也不能脱离我国人口基数最大的国情,而且受教育者文化程度的提高与其科学文化素质是否名实相符,我看未必。

  尽管教育部门公布的就业率数字高达87%,但是公众对此并不买账,不少大学生现身说法,揭开了“被就业”的就业秘密。事实上,就业率作弊的高校不在少数。有的学校甚至挟毕业证发放大权以令学生“假就业”,希望借助高就业率,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仅专科生、本科生就业不理想,研究生就业也不容易:不读研究生找不到好工作,读完研究生,工作还是难找。十几年寒窗苦读,还要花掉父母大笔血汗钱,结果就业如此之艰难。实际上暴露出当然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是不争的事实,据报道不少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超过本科生。大学生的绝对数量是上去了,但是由于师资队伍建设与生源质量没有同步跟进,大学培养质量难以保证。高校学术腐败、论文造假的事更是屡见不鲜。不仅中专变大专,大专升格本科,三本升二本,二本升一本的高校“大跃进”潮流方兴未艾。研究生培养质量也难以保证。一名导师带十几名或更多的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长期不见面,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情况比较普遍。有些研究生整天做着导师交给的与专业毫无关系的项目,导致学业荒废,敢怒不敢言。尚处粗糙水平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化,并不值得炫耀。

  而且,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尽管大学生绝对数量不断攀升,但是由于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不少大学生不能发挥个人所学,施展聪明才智。坊间流传的“专科生、本科生干中专生的活,研究生抢专科生的饭碗”,“大学生身价等同农民工”就是证明。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当下,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读书难以学到真本事,就业十分困难。“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这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不值得炫耀,而且值得反思。在我看来,发改委负责人与其匆忙对外展示2亿人具有大学学历的高等教育发展前景,还不如埋头为教育发展多点实事。下决心改良高等教育生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 信息源自:新华报业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