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家务挣工资”是教育在跑偏
--------------------------------------------------------------------------------
点击次数:3704 发布时间:2010-2-23 15:09:16
今年过年,10岁小学生因干家务活,奶奶给他发了5600元钱“工资”。其中,拖次地板200元,倒袋垃圾20元。这个数目已经超过了小孩妈妈的工资。
其实,除了这位奶奶用开工资的方式奖励孩子干家务外,类似给孩子考取高分以物质奖励等激励手段也是屡见不鲜。尽管通过金钱刺激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学习以及劳动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以及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生活态度,但实际上,这种嫁接在家长社会意识上的奖励,因其充满着利益的引诱和铜臭的味道,非但无法实现设计的初衷,反倒会因为太过功利化,而让孩子过早地学习到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而被动地陷入社会功利的怪圈。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自身对于社会的认识更像一张白纸,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会留下什么样的教育痕迹。换个角度说,对于孩子们的教育要谨慎和科学。这也就要求,家长的教育观首先应该是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去奉献,去为人,然后才是逐步地接受那些赤裸裸的市场交易以及社会行为来利己。
事实上,教育分很多种,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在学校接受到更多的是一些道德及理论教育。而很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是需要通过社会这个载体来逐步揣摩和理解的。换句话说,这位奶奶所谓的劳动意识和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态度,更应该通过社会环境来熏陶、锤炼和教育。任何人为取代一些有规律的教育主体,很容易将好心办成了坏事。
客观地讲,家长们渴望让孩子们尽早接触社会,尽早适应一些激烈的竞争氛围和环境,进而树立一种能够跟上市场节奏的认识,本来是一种超前的教育理念。如果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说,这种按劳取酬的教育本也没错,付出多少劳动获取多少报酬,这也是一种劳动交易的表现。但任何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到的教育,都有不同的主体和客体。作为家长,有时候需要以身作则的充当孩子们教育的主体,而有时候应该退居幕后,让孩子们通过社会来体验到环境教育的魅力。
只有让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保证孩子们在健康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而任何扭曲孩子接受教育规律的行为和做法,尽管充满着善意,也很容易因为干扰到教育规律,非但无法实现教育效果,反倒容易打乱教育规律,而取得适得其反的后果。
—— 信息源自:潍坊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