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提供的一组数据,令我们颇感兴趣:创建于1995年,15年间,招生规模从23个班扩大到72个班;教师人数从50人增加到200余人;拥有4位名师,在同类学校中名列第一……
面对我们的疑问,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施书新的解释是:“一所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莫过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结缘中等职业教育
“我的职业教育生涯是和教师节同时开始的。”施校长说,1985年他走上中职教育的教学岗位,这一干就干了25年。“在农技校教语文时,除了一本普高教材外,其他教学参考书一概没有,而普高教材又不适合于职高的学生,因此只能自己钻研教材,处理教材,找出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当时的教学方法是‘草根教法’。”
名师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在农技校的任教岁月,为施书新成长为名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指导的学生在征文大赛中频频获奖,使他崭露头角。1999年下半年,他由瑞安市农技校校长调任瑞安市职专副校长,同时担任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去普高任教,我想我对职业教育是有感情的,毕竟这是一块处女地,还有很多值得我去研究的东西。中职语文是在夹缝中生长起来的,它有别于普高的语文。构建适合中职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我心中的一个期盼。”
教出不一样的语文课
在学校里,即使再挑剔的学生,说起施老师来,也是赞不绝口。学生们用“四个少”来概括施老师的语文课:很少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很少翻开教本,问题少而集中,课后作业少。“一上施老师的语文课,睡觉的同学不睡觉了,做小动作的同学也认真听讲了。”
在一次瑞安市教坛新秀评比中,施书新的公开课《药》引发了评委的好奇:怎么那么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一上你的课,就变得这么专注,连下课铃响了都没感觉呢?“备课备的是怎么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老师自身如何上课。”施书新说,职业学校的学生对纯理论的知识不是很感兴趣,但若结合生活、结合活动,往往会事半功倍。对中职语文情有独钟使他一直在默默思考,默默研究,终于脱颖而出,成长为温州市职业教育系统的第一位市级名师。
一个人带动
一批人
2009年,瑞安职专设立了温州市施书新语文名师工作室、戴玉珍英语名师工作室等4个工作室。“在名师工作室里,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师以团队的力量来探讨教育,分享经验,这对老师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施书新说。
“学校老师近几年在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评比中表现不俗,这也带动了其他老师参加比赛的兴趣。”该校校办主任李岳焕老师说,随着我市教育部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大手笔投入,近几年学校教师形成了良好的成长氛围,现阶段学校有第一层次骨干教师4名,第二层次(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5名,第三层次(学科骨干教师)9名,如此强大的教师队伍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是不多见的。“每当组里有老师参加比赛了,其余组员就会很主动地帮助老师上课、听课、评课。在这种互动中,老师们的成长就非常快,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就跟着上去了。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奖惩机制,让教师明白学校办学各个阶段努力的方向,从而有意识地带动年轻老师的成长。”
近年来,我市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投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每年组织200名教师在职攻读东北师大教育硕士;每年在英国雷丁大学培养10名左右中学英语课程方向硕士研究生;实施温州本地教育家培养工程,组织市直学校校长、省特级教师到清华大学研修等等。
目前,我市已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三三制”激励机制——即构建“三层次”(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等三个层次梯队的骨干教师队伍),实行“三奖励”(新闻奖教金、师德楷模奖、终身班主任奖),推出“三制度”(中小学校长工作目标考核奖制度、骨干教师学年度工作考核奖制度、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学年度工作考核奖制度)。去年,又正式启动了名师工作室工程,让160名第一层次的骨干教师带好一个团队,带出更多的名师,从而带动整个温州教师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