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如何实现向上流动的梦想?

--------------------------------------------------------------------------------
点击次数:2569  发布时间:2010-2-22 15:30:54

  日前,有关调查机构发布了“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有61.9%的网民不满意现在的状态,他们急切盼望通过教育来改变现状。在当前社会,教育仍是中国人改变社会地位的最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已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

  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和最广阔平台

  □邢兆良

  《南方周末》1月28日的长篇报道《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指出,以教育立县的国家级贫困县甘肃会宁县遭遇困境,会宁县基础教育已累计负债1亿元,需全县不吃不喝还上5年;会宁县大量农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长期举债供养学生的农村家庭血本无归,“读书脱贫”的希望渺茫。

  这种状况令人担忧。10余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些改革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从钱学森之问到各界议论,社会对教育的现状不尽满意。如何理性地思考和探索教育改革,亟须全社会关注和认真对待。

  笔者以为,必须用刚性的法规和制度保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有效落实。对于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贫困家庭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最有效途径和最广阔的平台。所以,对他们来说,教育远比住房、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更为重要。各级政府的决策和行政理应将教育视为最大的民生问题放在优先、重点的议事日程上。

  由于学生的家庭出身和所处地域的差别,在享受教育资源的优劣和多少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各种教育资源配置的倾斜和具体政策的安排,不断地缩小这种差距。当“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又无奈地成为社会的共识,子女的上学与就业比拼的是父辈的能量,社会的贫富差距由于教育的不公平得以继承、延续和加剧,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教育问题成为公众非议的热点。教育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的缘由也正在于此。

  如何实现向上流动的梦想

  文/朱四倍

  家庭背景越好,越容易找到好工作,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经验。对社会来说,是进步还是倒退?是该警惕还是无睹?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他们有的是背景,我们有的是背影”,并不仅仅是无背景者的落寞,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的显现。背景决定就业是人情本位和能力本位的错位。当个体的命运不依托于努力和奋斗而是一些先赋性因素在发挥作用———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时,恐怕很难得到我们的一致认可吧?在一个日益严重的文凭社会,教育对个人的社会命运产生着强烈的影响。那么,在贫富差距扩大化的当下,家庭收入不平等,通过子女教育消费渗透进子女教育的不平等,借助于教育的社会分层器功能,教育不平等便直接转化为社会不平等。长此以往,经济、教育、社会三种不平等,在家庭的代际之间相互强化、不断传递,进而导致社会分层的代际复制和自我强化。家庭背景成就业筹码就是这种代际复制的固化,也是一种错位。

  公平竞争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持有的基本理念,如果一个大学生还停留在依靠家庭、父母找工作的程度,不但意味着教育的失败,恐怕也意味着个体在现代社会立足应秉承的基本素养还没有形成。社会出身和教育显然被作为影响个体社会地位的两个决定性因素。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知识化水平日趋提高以及社会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成员的地位身份界限越来越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因此,对于社会成员要实现他们向上流动的梦想而言,理想的决定权是在他或她所受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上取得的优势。但是,当这种趋势被固定在一定空间,并通过这种空间———“家庭背景”来强化自身的优势地位,并实现阶层的自我封闭和自我循环。那么,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

  更应指出的是,当下,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可能性在大幅减少,而阶层的代际传承性开始显现。在笔者看来,家庭背景成就业筹码将加剧这一不平等现象。

 


—— 信息源自:羊城晚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