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云南取消中考学生担心新评价标准掺人为因素

--------------------------------------------------------------------------------
点击次数:6414  发布时间:2010-2-8 14:42:36

 

  央视《新闻调查》2月6日播出《取消中考?》,以下为节目实录: 

  中考,在很多学生和家长心目当中地位并不亚于高考。甚至有人说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只有考取高中,才能拿到高考的入场券;而考上重点高中,几乎就意味着,提前拿到大学的入场券。有人把中考比作是一场战争,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拼尽全力,消耗巨大。几十年来,无数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亲身体会过这场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不久前,当人们听说云南省要取消一次性中考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吗?取消之后,又该怎么办?新办法能行吗?

  记者:在昆明市郊有一家印刷厂,这是一个保密单位,建厂后曾经一直承印军用地图。而从1995年开始,它承印了云南省全省统一中考的试卷,历年所有的试卷都是从这个小楼当中印刷出来的。而不久前,云南省教育厅宣布,从2010年开始,将取消全省统一的中考,这也就意味着:对这家印刷厂来说,十几年来它最保密、最重要、最自豪的这项工作就要结束了。

  解说:现在车间里正在印刷一份普通试卷。十多年来,云南省的中考试卷,也就是在这些机器上,像这样被印刷出来的。整个中考试卷印刷期间,外人不得进入厂区,厂里的保密设施全部启动,所有人员封闭管理,直到中考结束后才允许走出厂门。

  记者:设想过吗,万一泄漏出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吕晋宁(印刷厂厂长):没设想过,不敢想,千万不能出这个事。那个分数的高低,就决定你选择学校的好坏,一旦保密出了问题,对其它考生就不负责任了。

  记者:那今后怎么办呢,从今年就没有统一中考的试卷了,你们没有这项活了?

  吕晋宁:那还有其它的,再想办法。

  记者:那您怎么看这事,作为一个社会人?

  吕晋宁:我觉得好。因为光凭一种考试来决定一个考生的命运,我觉得也不太公平,但是具体怎么搞,我们不是搞这个的专家,说不清楚。

  解说:2009年10月,云南省宣布进行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取消统一中考。多年来,一考定升学的弊端被人们一再批评,对中考、高考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也不绝于耳。而当改变真的来临,很多人还是觉得难以置信。

  李暾(云南民族中学校长):狼来了,狼来了,过去都说狼来了,这回是真的狼来了。

  王跃昆(云南民族中学教师):我女儿在厦门念书,那天她突然打个电话就说,妈妈,云南怎么回事,不中考了,取消中考?

  记者:很诧异。

  王跃昆:好像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记者:从今年开始,就没有靠一次考试,用这个分数来上高中这个事了,你们听说这个事怎么想?

  云南民族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难过。

  云南民族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是,我们都苦那么多年了。我们苦了三年,就为挣个分数。

  记者:你是希望你们赶上(改革)还是不赶上?

  云南民族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们:赶上。

  记者:为什么这么想?

  云南民族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我们一次考试就决成败。他们有多少次机会。

  云南民族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不像我们这样,一次考不好就一枪打死掉。

  解说:这些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经历过统一的中考,他们对自己没能赶上改革感到遗憾。但是,赶上改革的人呢,他们会感到幸运吗?似乎也不尽然。

  罗艳新(昆明市第二中学校长):有高兴的一面,也有担心的一面吧。

  陈亚琼(昆明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是不是真的就是说,学生的压力也减轻了,老师的压力也减轻了,还是有很多疑惑的。

  李艳(初一年级学生家长):改革得好对我们的小孩就非常好,改革得不好,一句很通俗的话,那就倒霉,对不对?

  解说:人们直觉的第一个疑问就是:高中并不是义务教育,取消了中考,谁能上高中,靠什么来决定?新的评价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罗崇敏(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现在人们关注的是不考试,恰恰相反,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考试。

  记者:这个印象怎么形成的呢?取消一次性中考,这给人印象是非常深的。

  罗崇敏:没有考试怎么来评价学生,我们研究的是考试的理念和考试的方法怎么来进行变革。我们取消了全省一次性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变一次考试为过程考试。

  解说:按照改革方案,2010年、2011年是改革的过渡期,全省不再进行统一中考,由各市州自己命题组织中考。真正面临彻底变革的,是2009年入学的初一新生,到2012年升高中时,他们面对的是全新的评价和录取办法。学业水平考试将取代中考,原则上学完一科考一科,成绩分为ABCD四档,作为高中录取的主要依据。同时,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成长记录,记录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毕业时学校会作出综合素质评价,同样分为ABCD四档,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

  记者:按照云南省中考改革的设计,到2012年,现在的初一年级就将成为第一批取消了一次性中考的初中毕业生,那么这些最直接的当事人,他们如何看待这次中考改革?为此我们制作了一个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了昆明二中初一的一个班和他们的家长来填这个问卷。

  解说:我们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式两份调查问卷,一份请学生自己填写,一份请学生家长填写。问卷针对改革中的各项具体措施列出了多个问题,请学生和家长写出自己的态度并说明原因,同时,他们也可以另外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这种方式,或许能够了解到学生和家长对改革的看法,对教育主管部门完善改革也是一个参考。

  调查问卷显示,对于云南省取消一卷式中考,采取新的评价考试制度,昆明二中初一(七)班的54位学生中,44%选择“赞成,这种方式比原来更合理”,13%选择“反对,我宁愿维持原来的中考制度”,39%选择“中立,看看再说”,4%选择“无所谓”。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我认为后面综合的那个好,一卷式它有偶然性,万一他这一次考劈掉的话……

  记者:考劈掉是什么意思?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就是考差了,不小心这一次发挥得不好,就上不了理想的高中。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我就不觉得。

  记者:你觉得呢?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我觉得现在这个(中考)比较好,因为它毕竟是考试,分数就是硬的。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它就会存在着一些人为的因素,如果想办法排除这些因素,其实这个比以前那个好。但是以前那个就是很有公平性,分数就是硬道理,你有能力就上,没能力就下。

  解说:54位家长中,赞成的占53%,反对的占13%,中立的占30%,还有2%表示无所谓。问卷完成后,一部分家长和记者进行了座谈。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这个改革比较好,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评定学生。数理化这些有形的东西可以通过考试来评定,特别德育这一块儿,怎么来评定?一综合评定了,如果没有严格的标准的话,那就很头疼了。

  解说:许多学生和家长担心,新评价标准容易掺杂更多的人为因素,尤其是综合素质评价。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长得白也是一个综合素质,双眼皮也是一个综合素质,今天我穿西装了,他没穿,也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你怎么判断?但不是说他没穿他就不好。

  解说: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录取依据之一,是新评价制度和过去中考的一大区别。在改革方案设计过程中,教育厅曾邀请校长、老师、家长、教育学者等各界人士多次讨论研究,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综合素质评价。

  赵磊(昆明市首席高级教师):一开始我就说,这个东西我说白点,我说直接点,可操作性没有。

  记者:一下子打一闷棍啊您这是?

  赵磊:说真心话,我并不是反对,而且我是很喜欢,就是担心这个可操作的问题。

  罗艳新(昆明市第二中学校长):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个重要依据了,直接关系到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家校之间必然就会发生矛盾冲撞。

  赵磊:班主任给你的孩子弄个B,是中考啊,你会不会不服气,怎么他的孩子是A,就是我孩子是B,我孩子哪里差,不差呀。

  罗艳新:何况在这个评价要素当中,有很多是难以量化和定性的东西,质疑的空间就大了。

  杨必俊(云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但是我又反过来问你一句,是不是还是继续沿用那几个考试的科目的分数简单相加来评价呢?因为学生他是有血有肉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中考、高考它有很多东西是考不到的。

  解说:大家都认为,综合素质评价难以有量化的标准,主观性、灵活性很大;但大家又感觉到,也正是招生录取只看学业成绩,才导致了长期以来教学只追求分数的局面。

  李琼(讨论会家长代表):很多老师就只是题海战术,包括孩子课外活动,很多都拿去上主科,还有作业很多。

  胡德秋(云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调研员):从我们教育本质来讲,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考高分,要给你培养一种素质、一种情感、态度,但是我们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那种环境下,这一点被忽视了。从老师到学生,围绕着考试转。

  解说:近年来,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下,也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但常常是流于形式。

  张贵贤(云南民族中学教师):因为那个时候还有中考,高中还不是看分数?那个东西都是摆设,说白了我觉得都是假的。

  杨敏(云南民族中学教师):它是要求百分之九十几都要过的,大家都打个A,都是A。

  李劲松(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在教育整个制度体系里面,评价制度是相当关键的,它是指挥棒,它指向哪里,我们打到哪里。我们过去动了很多,教育改革为什么都没有大的,本质性的一些变化,就是因为考试制度没有真正动。

  杨必俊(云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既要看分数,又要看综合素质评价。才能够使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招生的时候你不看它,以后就不做了,现在这个很功利的。

  解说:按照改革方案,学校要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手册,记载三年里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六个评价指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手册制定了具体要素和内容,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在采访现场,学生和家长传阅了这份手册的样本,说起了他们的看法。

  记者:比如公民意识里面有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环境意识、关心社会,假如你给哪个同学评,你好评吗?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们:不好评。

  记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好评吗?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这个更难了。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我看了一下这个标准,非常全,但是有很多感觉是空的。关心国家大事,怎么来核定,怎么知道他关心了没有,对不对?

  记者:李女士,您这扑哧一乐,您咋回事呢?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我觉得,他说的是。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很细,但是你说怎么来把握,没有办法,要很具体的东西,就是要进行量化的标准。

  记者:评价的一些基本的目标,五大块儿:思想道德、学习能力等等,比如说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它的自由度很大,个体差异也很大,怎么把握?

  胡德秋(云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调研员):很多学校也提出来,我们提的这个评价要素太宏观,但是我们的意图是什么呢,细节的操作的东西,这个空间留给学校和学生。

  解说:在改革方案的讨论过程中,不少人提出,每个学生特点不同,制定统一、量化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也不合理。因此,最终采取的方式是在成长记录里设立一栏“个人发展目标”,由老师指导学生,在评价要素的框架内,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记录和评价以个人目标的实现过程、实现情况为支撑点。

  胡德秋:实际上制定目标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发展道路的这么一个过程。其实综合素质评价不在于对学生进行甄别和选拔,更重要的功能是让学生终身发展受益。

  杨必俊(云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这个过程就是评价的结果,就是要这个过程,不是最后要那个等第。

  解说:评价的意义在于教育的过程,但老师们却难免担忧,最后的等级到底该如何下笔。

  钱柳伊(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班主任):像这样做的话,对于孩子的综合发展,应该是很有好处的。但是我还是会为三年后感觉有点担心。实实在在做的话,肯定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得A,如果得B、得C孩子的家长,肯定第一个反应就是找班主任,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对班主任的攻击,或者一些不好的现象。

  解说: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中已经按方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验,结合学校“养成教育”的办学特点,由老师引导学生,从养成哪些好习惯的角度来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开展、记录和评价。校长和老师觉得效果不错,但同时又都在想象,三年后它真正与升学挂钩时会不会遭遇尴尬?

  何小杰(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校长):每一个班的老师评定学生的理念方面,本身就存在一些个人的认识和观念的影响。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也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这个差异就会干扰到招生录取工作。

  记者:如果说这种差异牵涉到彼此之间竞争的话,实际上也会存在一种利益关系。

  何小杰:那肯定是的。我要体现我这个学校办得很好,我的学校所有的学生都是A,都是健康发展的,没什么不好,你怎么去区分。

  记者:谁来制约学校?说穿了,谁来制约您?校长。

  何小杰:对啊。

  解说:我们采访的几位校长,都表达了类似的忧虑。

  李暾(云南民族中学校长):他宁肯把我的学生都打合格,都是合格以上的,最后你招生录取的过程当中,肯定要从他的学业水平角度去考虑了。

  罗艳新(昆明市第二中学校长):也就是说,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会不会就置之高阁了,还是一个分数的录取问题。

  解说:校长们在担心综合素质评价再次变成走过场,家长和学生则在担心公平问题,一是初中对学生评价的公平性,二是高中录取时的公平性。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为ABCD四档,例如从70分到89分都是B档,虽然分数也会附在后面供招生参考,但综合素质评价也是录取的重要依据,这两个依据怎么参照,怎么取舍,灵活性很大。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比如说89分跟70分都属于B等,高中录取的时候,那么多的学生都是一个档次,怎么来录取?

  解说:高中招生时到底如何参照这两个依据,教育厅要求各州市按照改革总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招生方案,方案必须广泛征求意见,公开听证,并在学生填报志愿前公布,明确取舍的标准。但是,在家长和学生看来,这样的评价和录取方式,人为因素介入的空间还是变大了。“如何透明、公正公平地评价学生?”、“目前还有比成绩更为可靠的依据吗?”一个个发问,表达着同样的担忧。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我很担心,是否有人会用暗箱等等手段,使某种学生可以进入中学。

  记者:暗箱操作是什么意思?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就是走后门,靠关系来上高中。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一些有权有势的,善于走后门,拉关系的人,他们就会有一种机会,我担心的是这个。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现在都是讲究经济,谁出的钱多,或者谁官职大,是不是他家的小孩就越有利。

  记者:这里是云南省中考试卷的存放库,所有考生的试卷都会在这里被存放一年的时间。中考制度已经实施了近30年,长期以来,这些默默无语的试卷被认为传递出了两个字,那就是公平。而当为了中考而出现的应试弊端日益凸显,这种一次性的考试制度将要被取代的时候,其实人们最为挂心的还是这两个字――公平。新办法做得到吗?

  记者:长时间分数能够作为一个标准存在下来,而且被大家所接受,其实大家也是认为,至少它在受人的因素干扰的问题上,具有比较突出的公正性。

  胡德秋(云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调研员):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一个惯性的口号,但是这个分数本身合不合理,科不科学,大家都没去思考。但是我现在跟你说这个分数,本身就不合理,用习惯性的平等,掩盖了科学上的不平等。公平、公正要靠一个制度和机制,才能保证它的公平公正,而不是依靠一个分数。

  解说:为了让综合素质评价能相对客观公正,改革方案将过去只由班主任写鉴定的做法,变成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科任老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相结合。但是,是否真能达到想达到的效果呢?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评评自己的孩子,肯定往好处评。

  记者:你怎么那么肯定呢?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都是为自己孩子着想。

  记者:是这样吗?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们:是。

  记者:还有学生自己互相评呢?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他平时跟有的同学处得比较好,他跟另外一个同学,比如说有仇。

  记者:挺严重。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可能有矛盾,不能客观地评定自己的同学。

  记者:其实你还有一个自我评价。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也可能往好处评。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话,它也有这种虚伪性。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家长和学生本人根本不会客观地来评价,肯定都是往好的地方去评,最后焦点就集中在了班主任,科任老师的身上。

  甄薇(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七班班主任):这个时候就把所有难题丢在老师这儿了,家长如果来质疑你的话,到时候老师是一个弱势群体了。

  解说:在升学压力下,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会不会带上功利色彩,甚至变得毫无意义呢?

  胡德秋(云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调研员):其实这个综合素质评价另外有一个含义,也是培养我们这些孩子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利。你看自评和他评,客观地评价别人,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么一个过程。

  解说:教育厅表示,为了确保评价和录取的公正性,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包括公示制度、监督制度、申诉制度、评价的等第,录取的依据都要在校园里公示,如果学生和家长有异议可以申诉,由专门的监察部门及时受理。

  胡德秋:我们还要给学校建立诚信等级制度,查证属实了,要降低你这个学校的等级,校长要承担责任,要问责。处罚的措施跟得上,得不偿失,那么他不会去做。

  记者:觉得对自己不公平的话,可以申诉,你觉得可行吗?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这个从时间和难度上可能有点大,反正我们尽量保证不要走到这一步。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我们不可能知道它里面到底有多少这种成分,这是暗的,现在谁都知道。

  解说: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人们有各种担忧和疑问,但调查问卷显示,超过80%的家长和学生,又表示赞成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评价体系。小小问卷,也反映出人们矛盾的心情。

  记者:素质教育我们说了这么多年,跟升学不挂钩的话,你根本推不下去。真的跟升学的实际利益挂钩以后,又有可能变质,变味。好像制度设计上是有一个矛盾的。

  胡德秋:制度设计上应该说不矛盾,正常地做这项工作,该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做好了在选拔的时候自然会参考你。只是我们在操作中,按照应试教育的思想去操作,就把它变味了,异化了。

  记者:所以就有人说了,是不是为时尚早?在社会背景,所有条件没有具备的情况下,拿出一套东西,那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吗?

  胡德秋:如果教育没有超前的引领功能,那么我们的社会怎么进步。我们不能因为存在这样那样的疑问,就让我们现在的学生,还跟上一代人一样。那么我们希望我们的新一代人在这个教育氛围里面成长起来,他的观念比上一代人有所进步。将来走向社会,推动这个社会进步。

  解说:在调查问卷中,家长和学生普遍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改革之后学生的负担和压力真的能减轻吗?过去中考共考7科: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和体育。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则考13科,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音乐、美术。考试科目多了,学生会不会更不堪重负呢?

  记者:李晓辉,你最想提的问题,你写的是这样是不是增加了我们的学习压力。你自己觉得呢?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是会的。科目增多的话,我们就不只是像原来那样,只专门把精力放在那几科,放的范围就要大了,作业就可能会多了。每科一小点,就多起来了。

  解说:24%的学生认为新的评价考试体系会减轻学生负担,35%认为会增加学生负担,41%认为负担不会有太大改变。一位学生这样提问:为什么中考考7科,而改革后要考13科呢?

  杨必俊(云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在现行的中考制度下,有些科目不考,学校可能就不开这个课程,多集中时间去攻考试的几个科目,就带来学生群体性的偏科。

  李暾:6.5%的学生没学过地理,16.1%的学生没学过生物。

  解说:云南民族中学对高一新生做过一个调查,中考不考的科目部分学生完全没有学过。

  记者:但是我们教育部对每个课程有很严格的一些规定,应当上到什么程度。

  李暾:有的学校我说一句话,它有两张课表。一张课表就是我自己按照实际上课来排的课表,另外一张课表就是应付检查的。

  解说:即便是开齐了科目的学校,师资结构和课时安排也严重不平衡。昆明二中是音乐家聂耳的母校,但这个学校的音乐老师却感到:迄今为止,音乐课被边缘化了。

  侯臻禹(昆明市第二中学音乐教师):我们副科怎么说呢?也习惯边缘了。我就说一个待遇,我14年教龄,工资我跟门卫是一个级别的,最后一级。一周一节音乐课,我也想建功立业,有那个报国之心,没那个报国之力。

  吴丽虹(昆明市第二中学数学教师):但是你知道我们有多羡慕你吗?

  记者:你会羡慕他?

  吴丽虹:上课的时候和学生一起唱歌,下来以后轻轻松松的不用批作业。我们到期末更压力大了,全身心地都想着考些什么题目,不要弄偏了。

  记者:说穿了就是有点猜题的感觉。

  吴丽虹:对,应考。

  侯臻禹:你可能没听出来,她说的意思就是对付考试。

  解说:我们采访了几位参加过中考命题的老师,在他们看来,学校之所以普遍采用题海战术,也是由中考命题的模式间接导致的。

  孙毅(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它毕竟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只能让少数人在这一题当中过关,它才能把高一点层次的学生能够把它区分开来。

  王干才(大理州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员):专门就要设计一些比较难的,就有意识地去变,去为难学生。

  孙毅:有时候可能就出得有点偏了,教学还是风险比较大的。

  记者:为了能碰对,有时候就得撒开网,就得多做题,有这种情况吧。

  樊潇(昆明市第八中学教师):对,就是学生所说的题海战术了。

  解说:初中教学模式的后果,直接反映在学生身上。非中考科目知识严重缺失,而中考科目的教学效果,在高中教师看来也并不理想。

  和德飞(云南民族中学语文教师):课程没开足,它发展后劲就不足。现在很多学科都是综合性的。语文学科,中国人说自古文史不分家,你如果是历史和其它学科的基本常识掌握得比较少,对整个语言的把握还是比较差的。

  卢启毅(云南民族中学英语教师):上第一节英语课的时候,我们全讲英语。学生说,老师不要讲英语,我们听不懂英语。拼命地为了得高分,就去练题,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也就出现了。

  杨敏(云南民族中学化学教师):多少套的考试题拼命练,训练到见了题都会知道答案,但不会想这个题是怎么得出的答案。

  杨必俊(云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像我们云南每一届(初中)学生有66万、67万左右,三分之一上普高,三分之一上中职,三分之一就走向社会。我们现在的中考,可不可以说,就是为了选拔这三分之一的学生上普高而设立的呢?

  记者:您觉得可以这么说吗?

  杨必俊: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就导致了大多数学生陪着这三分之一的学生,围着中考转。该学的没有学到,反复在学的又没有学好。

  解说:但中考背景下多年形成的现状,要调整和转变,或许并不容易。尤其是乡镇和山区学校,客观条件相对薄弱,转变起来会不会更加困难?我们走访了一所乡镇中学。康丽红是这所学校的数学老师,刚下了数学课,她就赶紧回到宿舍,脱下长靴,换上球鞋。几分钟后,当她出现在操场上时,她已经变成了体育老师。

  康丽红(玉溪市红塔区洛河民族中学数学教师):因为我们学校体育老师也是比较少,人不够,所以我们数学老师也兼一节体育课。我觉得带着他们出来,我高兴他,至于专业方面我倒是一点都不懂。

  解说:这所学校按要求开齐了全部课程,但过去的非中考科目老师严重不足。

  记者:您兼的什么课?

  柴文坤(玉溪市红塔区洛河民族中学英语教师):音乐课。因为我不是专业的,只能教大家歌曲。

  李银珠(玉溪市红塔区洛河民族中学美术教师):美术我是一直上过来的,由于学校里边有些老师调走了,所以又让我来兼生物,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困难。

  记者:忽然跟您说您教生物去吧,你怎么办?

  李银珠:我说我能不能胜任这个的问题,领导说,不能胜任,情况已经在这里。

  柏艳琼(玉溪市红塔区洛河民族中学历史教师):刚开始教历史的那半年,我感觉上课的时候,我都害怕学生,不敢看他们的眼睛。

  记者:你学的专业是?

  柏艳琼:经济管理。我中专毕业,中学那个时候缺财务,我就招进来了。历史老师不够,所以我就改教行了书,今年我又开始教历史、政治,同时教。

  记者:您呢?

  康建华(玉溪市红塔区洛河民族中学地理教师):我是上地理的。

  柴文坤:我们全校就他一个地理老师。

  记者:你本来是学什么的?

  康建华:我本来学经济学,贸易经济。

  赵永辉(玉溪市红塔区洛河民族中学校长):老师在我们这儿工作的话,感觉要变成多面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万金油,哪儿需要哪儿就抹一下。因为在山区,条件相对艰苦,许多老师有机会、有条件就会调走。只能先按照国家的标准我把它开起来了,至于效果上到多好,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记者:云南省共有1800多所初级中学,而其中类似洛河民族中学这样位于乡镇和山区的学校占了80%以上,与城市学校相比,无论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它们都相对滞后,但是在数量上却是绝对主体。而只有这部分学校和学生能够从中考改革当中获益,这个改革才能说是成功的。那么改革的设计者是否充分考虑到了这类学校的现实呢?

  记者:农村的学校本身现在就是比较弱势的地方,我可能压根儿开不出来一些副科,但这些都纳入评价当中来了以后,它该怎么办?

  罗崇敏(云南省教育厅厅长):我们是反向思维,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改革,来促使它开这些课,促使加强这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

  记者:它的确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它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罗崇敏:除了专业上,现在人才可能还有些紧缺。核心还是一个钱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到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应该是政府承担这个责任,不是学校。基层政府就有好承担这个责任,我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会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进行干预。

  解说:非中考科目被纳入了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这促使学校和学生都必须开始重视这些科目。但这种重视,会不会转化为学生新的负担和压力呢?

  李劲松(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水平考试是选拔考试是不一样的,难度是比较平缓的,希望把老师引导到你不要去弄很多偏题怪题来让学生做题海,给学生的压力实际上是在降低。

  解说:改革希望通过命题方向的调整来改变教学模式,但老师们却心存疑虑。

  吴丽虹(昆明市第二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如何给学生启发,如何如何做多少活动课,一考试,学生的成绩不太好。你说你教的好,那你就拿出成绩来给大家看看。因为你学生考的成绩就是评价你老师的标准。

  卢启毅(云南民族中学英语教师):科科老师都怕自己的成绩低,所以每个老师都要这样。一个老师教一科,他的心里面就只有那一科,但一个学生要做十科,一个学生怎么能做完十个老师的作业呢?

  张贵贤(云南民族中学教师):怎么评价老师,这是一个核心问题。推行素质教育关键在老师,大家公认的标准,第一条还是分数。要解放学生,要给学生减负,但实际上老师都认同不了这个东西,就很难执行。

  王跃昆(云南民族中学教师):为什么老师认同不了?实际上就是一个上面对老师的认可,社会、家长对老师的认可。

  李旭(云南民族中学教师):老师压力越大,学生压力越大,减轻(负担)素质教育就层层化解不了,那么就是如何评价老师?

  解说:分数,不仅一直是评价学生和老师的标准,也是评价学校的标准。

  罗艳新(昆明市第二中学校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你中考怎样?你昆明二中中考成绩取得丰收,你昆明二中就是名校,你昆明二中中考成绩如果稍有下滑,昆明二中不行了。它就会出现这样一些现实的状况。

  解说:或许,正是这样的现实,让过去多次“减负”都难以见效,也使得学生们对这次改革能否真正减负不敢奢望太高。

  记者:苏子文是谁?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就是他。

  记者:你记得当时提问题,你提的是什么问题,用的什么词吗?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我记得,我提的问题是这次改革会不会像所谓的减负一样,就只是说了玩玩。

  记者:你写的比说的还好 “这一次改革会不会像之前说的减负一样,嘴动手不动,毕竟这减负十几年,也不见减啊。”他说的是这么回事吗?有这回事吗?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们:有。说了几年了。

  记者:减了吗?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们:没有,就像没说一样。

  记者:现在有这种担心吗?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们:有。

  记者:新的评价机制更多是以评价学生为核心,如果说对学校的评价,没有新的东西出来的话,怎么使得对学生的评价能够落到实处?

  胡德秋(云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调研员):这个文件名称叫《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包括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那我对学校的评价是,你这个学校培养了多少质量合格的初中毕业生。用一个通俗的例子讲,跳高,一米五是锻炼的基本标准,原来那种选拔考试的方式让我们学校着力培养往更高处跳的学生。现在的学业水平考试,学校的着力点是在于保证所有人都跳过这一米五。

  解说: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标准在转变,但是,社会的评价标准能够同步而行吗?

  王跃昆(云南民族中学教师):要考一个好高中,不亚于高考的竞争。

  记者:有人还说中考比高考还难。

  王跃昆:为什么难?难在他要竞争那几个优质学校。谁家的孩子都希望到一个资源好一点的地方,受一个优质的教育。

  李旭(云南民族中学教师):有考试就有竞争,压力大以后,学生负就减不下来。你也争,我也争。

  王跃昆:现在为什么还在争这个东西,它是一环扣一环,一条链子,链子的最终端就是大学。如果哪一天高中也全部开放了,孩子才真正解放了。高中就是一种水平教育。但现在是国家把升学的重担压在了我们高中阶段,所有的一切矛盾都在这个地方,我觉得都在这个地方。

  解说:人们对中考改革如此关注,也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初中学生能升入哪所高中,直接关系到考大学,关系到就业以及孩子的未来。

  李劲松(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大家都认为上大学是最好的选择,价值观实际上不是多元的,是单一的。你认为什么叫成功,我让学生写下来,他们写下来以后,就写有房子,有车子,很好的社会地位。

  记者:但你还不能说这些不算成功。

  李劲松:对啊,但是大家都认为是这样,趋同,你让他有多种选择,有时候他不去选择。

  记者:但是你要求我会不会过分呢?其实不一定是我自己的一个价值判断,可能是这个社会在判断它。你怎么改变呢?

  李劲松:这种改变是像一个磁场一样,不是某一个方面就可以解决的。大家都产生自己的力量,这个磁场才形成得了,包括学生家长的这种选择性,他应该真正建立起多元价值。很多板子都打到教育上,打在我身上很疼,但是我觉得有点不公平。

  记者:但是作为家长来说,包括学生本人,他看得很实际,我要上哪一个好学校,我将来有一个什么样的好工作?

  李劲松:90年代以后,大学进行了改革,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教育部对大学毕业生的一个定位叫普通劳动者,过去是高层次人才,这是一个变化,极大的变化,很多家长没注意。上了大学不一定有工作,你要是真正没有本事,没有一个对待社会的非常健康的情感、一种价值观,那么很可能你就是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解说:虽然大学生就业形势早已和统一分配的时代截然不同了,但是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竞争在所难免的情况下,人们都希望孩子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在情理之中。多年来,中考的指挥棒,其实也是随高考的指挥棒挥动的。在高考应试压力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中考改革让学生减负的初衷,会不会变成无解的习题,甚至客观上反而加重学生负担呢?

  记者:有人在说,在高考制度没有完全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只是动了中考这一块,那是不是会让中考(改革)最后也淹没其中,实际上不发挥作用?

  胡德秋(云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调研员):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个人在几年前做过一个跟踪调查,我们有一所大家公认的很优秀的初中,(它的学生)考取高中以后,我们高考的前十名都没有当年的这些学生。因为学校得来的所谓好名声,就是靠题海战术,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了,他已经没有发展后劲了。所以我们初中这样改,我个人认为是为一些特别是好的学生,在高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记者:您自己的内心当中有没有一些担心、忧虑?

  胡德秋:我最大的担忧,或者说我认为工作最大的阻力是观念的转变。人的观念改变比出台一个方案我个人认为更艰难。

  记者:但是从受改革影响的这些人来看,能够让他们转变观念一个条件就是说,这个制度真的让他们相信,真的给他们带来一些益处。

  胡德秋:对,这个确实是这样。2012年高中阶段的招生能不能给社会、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待,是很关键的一点。

  解说: 教育改革需要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呼应,但观念的转变,往往又受制于现实。在目前的社会现实条件和社会观念背景下,中考改革时机真的成熟了吗?

  李劲松(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只要你不做,永远推进不了。义务教育总的目的应该说是培养合格的国民。我们现在已经背离了这样的思想,中国培养出来的基本上是考生,而不是国民。

  罗崇敏(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合格的公民难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出不来。文科、理科状元那么多,但是一个创新型、国家级的人才没有见到,这个不就说明我们考试制度需要变革吗?

  解说: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改革既势在必行,又寸步难行。当考试的指挥棒发生变动,庞大的教育体系中的每一环真的能随之动起来吗?今天人们的担忧会不会变成现实,如果变成现实,又能否得到妥善的解决?一切刚刚开始,一切都还是问号。

  昆明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我们每天在这里抱怨,应试教育的弊端,那不如我们做一点事情,向前跨一小步也是一个成功。原来大家也说过,改革开放就像一扇窗户打开了,新鲜空气会进来,苍蝇也会进来,慢慢调整。你每天在抱怨,什么都不做,那又能怎么样?

  解说:面对改革,人们的心情如同镜子的两面,一面,是担忧和质疑;另一面,是希望与期待。

  一位家长在调查问卷的末尾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我们的孩子3岁以后,全家就要为他的学习发愁。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可以说是动用了全家的人力和财力。希望这次改革能够非常成功,不要让他们的孩子再像他们一样。”

  记者:目前云南省各州市正在按照省中考改革的方案,结合自身特点,制定自己的高中招生办法。可以说,这是一项在实施当中仍然不断探索的改革。这项改革在许多人看来,势在必行,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云南省已经开始行走。而今后,人们将要关注的是,它将如何持续行走,并且行之有效。

 


—— 信息源自:央视《新闻调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