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高等教育应该“从有用之中辨别出高贵与美”

--------------------------------------------------------------------------------
点击次数:2358  发布时间:2010-2-6 14:12:13

 

当今社会处于物质化越来越明显的全球化时代。而物质化的世界必然会改变绝大多数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纽约时报》报道称,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40万新生的一项调查显示,1971年时,大约37%的人认为“经济上非常富有”是重要的或者非常重要,而73%的人则表示“培养一种有意义的人生哲学”是重要的或者非常重要。而到了2009年,这两种价值观近乎颠倒过来了:78%的人把财富作为追求的奋斗目标,而只有48%的人表示要追求一种有意义的人生观。

这样的数据明确告诉我们,时代变了。就高等教育而言,人们上大学的目的也在随之变化。但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教育的目的能不能变?大学的使命能不能变?高等教育的价值究竟何在?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及其家长,在上大学之前就开始关注大学毕业之后“能干什么”的问题。因此,学生一踏入大学校门,自然而然要求学习实用性强的专业和技术,对于那些“看不出来有何用处”的人文学科,总是难免怀疑其价值所在,这一点,中西皆然。

然而,中西之间不同的一点是,西方的现代大学制度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已经十分成熟、非常完善。而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才不过百年的历史,而且又是成长于战火不断、纷乱复杂的20世纪。若稍微回顾一下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的成长史,我们会发现,在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内外战争不绝,在那样的环境下能够有西南联大的出现,真可谓奇迹。而后50年中的前30年,高等教育起起伏伏、一度中断。应该说,一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中国的高等教育才逐渐走向了正规。算起来,这个阶段也不过30年的时间。而我们都知道,这个阶段,恰逢中国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

正由于此,若以中美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之间在高等教育的观念上有着很大的差别。美国有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通识教育历史,其坚定地培养“人”、培育人的“品性”(character)、打造理想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信念,已经成为大学教育坚不可摧的基石。这一点,即便在当今物质化时代浪潮的冲击下,都很难对此有所撼动。

而近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则不同。从1978年恢复高考到后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无不以要为国家快速发展输送有用的人才为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更是突飞猛进,对有用之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诉求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面对这样的压力,中国的大学难免要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了。实事求是地说,从长远看,这样的培养目标存在着重大问题,但就当下中国急需人才而言,也难以加以指责。

既然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国家急需人才、大学着重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那么,在这样的语境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理学院的说法,或许对我们的教育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我们的社会多么发达,我们都必须反省人生,甄别善恶,区分正义与非正义,从有用之中辨别出高贵与美。”

是的,在当代社会,讲“实用”或许没有错,培养“实用人才”也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作为高等教育者,至少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要学会“从有用之中辨别出高贵与美”来。

在我看来,所谓“从有用之中辨别出高贵与美”,就是要教会学生:面对物色苍茫、物欲横流的世界,要擦亮眼睛、头脑清醒,学会从我们身边发现人性的曙光、人性的美、人性的尊严……

无可否认,现实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记住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的话,教育不是一个把各种事实(faCTS)塞满大脑的过程,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冲破头脑中现实的束缚至关重要。我们更不能忘记的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人的教育与影响应该是深远的,而不仅仅是对青年人的当下产生影响。

因此我认为,针对当下的高等教育现状,让学生学会“从有用之中辨别出高贵与美”,应该成为中国大学教育的一种共识。

 


—— 信息源自:中国经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